查询间隔10秒
透过储蓄看经济 亦喜亦忧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09-23 00:00  

 

  2002年末,郑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透过储蓄看经济,我们喜忧参半,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市居民储蓄增长的内在基础。

  二、居民储蓄的增速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是我市储蓄快速增长的助推器。

  三、为消费结构的升级进行积累是我市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潜在动力。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以下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一、消费增长乏力,影响了我市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高。

  二、保障体系不完善,各项改革加剧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中的预期风险增多。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我市经济运行出现不良循环。

  近年来,郑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广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0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49.6亿元,比年初增加166.2亿元,增长24.3%。储蓄的较快增长,表明居民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及金融系统的稳健性有比较充足的信心,但同时也反映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市居民储蓄增长的内在基础

  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连续5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五年间,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高于全国、全省的发展水平,先后迈上了700亿元,800亿元,900亿元三个台阶。(五年间我市GDP增速与全省、全国GDP增速比较如下表所示)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五年平均增速

 

7.8

7.1

8.0

7.3

8.0

7.6

河南省

8.7

8.0

9.4

9.1

9.5

8.9

郑州市

10.0

9.0

11.1

10.9

10.9

10.4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五年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8年的7242元上升到2002年的11966元,年均增加11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由1998年的5720.7元上升到2002年的7772元,年均增加51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530元上升到2002年的3377元,年均增加211.8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收入的增长为储蓄增长提供了基础。

  二、居民储蓄的增速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是我市储蓄快速增长的助推器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高积累转向藏富于民,大量社会财富向民间和个人倾斜,这直接促进了储蓄的增长。就我市而言,从国家、集体、个人在经济总量中的分配关系看,国家在GDP中所占比重由改革初期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下降到近几年的百分之十左右,而个人在GDP中所占比重则由百分之三十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54.09%,表明我市劳动者所获财富份额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GDP中国家、集体、个人所占份额近年来变动情况表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GDP中国家所占份额

16.14

13.07

10.76

10.94

10.89

10.57

GDP中个人所占份额

39.47

48.03

54.53

54.19

53.68

54.09

GDP中集体所占份额

44.39

38.90

34.71

34.87

35.43

35.34

  如下表所示,五年间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特别是近两年,居民储蓄的增加更快。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速%

22.02

12.27

9.40

22.45

22.6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2.43

7.46

5.04

12.51

6.97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

8.30

6.05

8.53

8.34

7.05

  三、为消费结构的升级进行积累是我市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潜在动力

  2002年我市人均GDP达到13584元,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当前我市居民消费水平正处于向一个新台阶跨越的前夕,而储蓄的增长正在为这一跨越进行积累和准备。改革开放后10年,我们走过了满足穿需要的阶段;上世纪后10年解决了的问题,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已广泛进入家庭;下一阶段我市居民的消费将围绕住行教育保健等中心,消费方式从温饱型迈向富裕型,消费结构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甚至更高级别转换。

  储蓄高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市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消费增长乏力,影响了我市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高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与使用平衡的原理,GDP最终用于三大方面:投资、消费和地区净流出(地区流出-地区流入),因我市净流出所占比重很小,则构成GDP的产品和服务去向主要有两个:投资和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量的GDP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即在一定限度内的消费率越高,则宏观经济效益越好,特别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的较高消费率是一个地区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表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90年代以来,世界的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相比较,我国的消费率偏低,但近年来也一直保持在60%左右;而我市的消费率不要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是与全国、全省比,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见下列图表)

  近年来全国、全省、全市的消费率比较(%)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60.5

59.9

58.4

60.2

61.1

59.8

河南省

53.1

52.8

51.3

51.54

53.69

55.2

郑州市

46.5

47.6

46.8

49.04

50.62

49.71

  据统计,19982002年五年间,我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为99.5,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02年为5666元,比2001年增长2.1%,而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002年仅为2171元,月平均生活消费不足200元。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消费的较少,转化为投资的较多,这就是造成许多人感到生活水平提高程度远不如经济增长快的根本原因。可见,观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GDP总量有多大,还要看它的有效程度,看社会公众能享用多少,即经济增长的效益如何,这是更重要的一面。

  二、保障体系不完善,各项改革加剧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中的预期风险增多

  在发达国家,由商业保险和政府组建的社会保险承担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风险,人们可以不必保留过多的储蓄。然而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较低,水平不高,商业保险则存在着险种单一,机制欠灵活等缺陷,生活风险更多地还是要由家庭或个人承担。人们的消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的各项制度直接相关。随着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的改革,人们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人们防御风险的意识明显提高,人们还是觉得存钱是保障未来生活的较好方式。

  此外,我国个人投资渠道较窄,债券市场不发达,基金业刚刚起步,期货市场风险莫测,股票市场低迷,使得投资金融证券的资金也转化为银行储蓄。据央行调查显示,2002年居民选择投资股票的人数仅为7%,已跌至近两年最低。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我市经济运行出现不良循环

  据调查,占人口70%的农村人口储蓄额仅为储蓄总额的17%,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261上升到2002年的2.301,呈逐年扩大趋势。即使在城镇,人数最多的低收入家庭拥有的存款也不多,占储蓄帐户总数20%的高收入阶层,其存款占总储蓄额的60%以上。

  从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来看,经济实力差距悬殊。以1998年至2001年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情况为例,1998年,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4倍,2002年扩大到7倍,差额则由8282.5元扩大到14061.5元。我市居民收入的差距是持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也可以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得以体现。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日常消费的开支在收入中仅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从实际的情况看,投资渠道并不多,国内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机会,但常规项目,如日常消费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行业利润率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资金的吸引力较小;而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行业,如电信行业,具有垄断性质,有许多介入障碍。因此,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资金的出路是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很多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

  从中等收入阶层看,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其收入主要用于消费转型和提高消费层次,在国内表现最多的就是买车、买房,而中等收入者经济能力毕竟有限,他们需要积蓄能量,才能付得起车、房款,他们积蓄能量的方式表现为投资和储蓄,目前投资渠道不多,而储蓄资金流动性较好,只好选择储蓄。

  一般而言,低收入者对自己的未来预期较差。他们工作不稳定或正在失业,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为了养老及保障未来生活,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可见,我市居民储蓄中的大部分来源于高收入阶层,由于这些储蓄是建立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基础上,它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经济繁荣时推动经济过热,在经济紧缩时推动经济过冷;在价格上涨时推动物价迅速上涨,在价格下跌时推动物价迅速下跌。目前,我市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矛盾就是这些结果的具体体现:从生产角度看,在以GDP为标识的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量产品的产量却增长不多;从市场角度看,一般规律是,利率下降,储蓄减少,消费增加,物价应该回升,而我们却是,随着利率的一再下调,居民储蓄反而继续增长,消费品市场启动不到位,物价长时间下降;从投资角度看,一方面是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经济措施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却是民间投资的启动严重乏力。

  储蓄高增长虽然意味着居民消费和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对扩大内需有不利影响,但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情下,储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让充足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充足的储蓄存款表明人们对未来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承受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各项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完善,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改善,以及其他投资渠道的建立健全,储蓄存款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步形成一个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总量和结构。

1998年-2002年郑州市居民储蓄、收入、消费情况


金融机构
存款余额

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市区)

农民人均
纯收入

城镇居民
年人均消
费性支出

农民年
人均生活
费支出

居民消
费价格
指数

万元

万元


(名义增长)


(名义增长)

1998

8338697

15.03

4545652

22.02

5720.72

2.43

2530.00

8.30

4776.88

1576.00

99.0

1999

9936047

13.39

5135338

12.27

6147.70

7.46

2683.00

6.05

5064.67

1737.02

98.7

2000

12153778

22.20

5657835

9.40

6457.79

5.04

2911.73

8.53

5443.94

1820.82

99.0

2001

16273174

23.60

6927806

22.45

7265.85

12.51

3154.66

8.34

5894.02

2275.07

100.7

2002

19711100

20.90

8496000

24.30

7772.00

6.97

3377.00

7.05

5666.00

2171.00

100.1

 

                                                                                           二○○三年三月二十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