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服务业地位、特点与发展判断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10-27 00:00  

中共郑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工作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把郑州市建设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郑州市服务业发展,把郑州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中心,不仅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大郑州,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而且是目前应对市场经济机制和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控的目标是遏制投资过度膨胀,控制工业过快增长,稳定农业增长,加快服务业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增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又一重大必然选择。那么,郑州市服务业的地位、特点以及发展的重点和潜力如何?是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我们依据丰富翔实的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对比进行分析、判断,供领导参考。

一、郑州市服务业的现状、特点与地位

到目前为止,郑州市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较好,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行业快速崛起,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服务业体系,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虽然受“非典”的影响,全市服务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2002年相比增长10.7%,虽然低于当年GDP14.8%的增长率,但高于同期全国6.7%、全省9.1%的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从时期来看,自1998年以来,在全市三次产业中,全市服务业保持了率先增长,六年平均增长12.1%,快于第一产业6.1%、第二产业11.0%的平均增长率(详见表一)。

表一:    1998—2003年全市服务业增长速度

计量单位:%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累计增长

平均增长

10.0

9.0

11.1

10.9

11.0

14.8

88.1

11.1

10.0

2.7

10.5

5.3

3.0

5.4

42.7

6.1

8.9

7.5

9.8

10.0

10.7

19.6

87.2

11.0

7.9

7.5

10.2

9.4

10.0

17.7

81.0

10.3

11.6

12.2

12.9

12.7

12.3

10.7

98.1

12.1

 

(二)经济总量扩张,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200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1.5亿元,占全市GDP的43.7%,比1980年提高22.9个百分点,比1990年提高9.8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3.7个百分点;比全国32.2%、全省31.9%分别高11.5、11.8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服务业增加值位居第8位,占GDP的比重位居第14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大,八十年代为30.9%、九十年代为43.5%、2000—2003年为43.7%。自1998年以来,除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导致服务业推动力减弱外,其他年份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其占GDP的比重,也高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详见表二)。

表二:1998—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贡献率

计量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GDP的比重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6.2

6.1

5.7

5.5

5.1

4.5

 

53.8

50.3

49.2

48.9

48.9

51.9

 

43.5

43.1

42.4

41.4

41.2

41.7

 

40.0

43.6

45.1

45.6

46.0

43.7

贡献率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6.2

2.0

5.8

2.7

   1.4

1.8

 

51.1

45.7

48.0

44.9

47.3

64.7

 

39.5

41.6

45.5

41.2

37.9

49.6

 

42.6

52.3

46.2

46.0

51.2

33.5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郑州市服务业覆盖了全部15个门类中除国际组织外的14个门类和全部46个大类行业中的45个大类行业、178个小类行业。形成了传统行业不断壮大提高,新兴行业迅速崛起,以大流通为主,金融保险为依托,科技信息为先导的新的服务业格局。2003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四大传统行业增加值达到349亿元,占GDP的31.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2.5%;新兴的、有郑州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业、物流产业、会展产业等涉及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产业链条变粗拉长。 2003年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46.9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会展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三新”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的15.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5.7%。正成为全市服务业的新贵和发展的新亮点(郑州市服务业构成详见表三)。

表三:      2003年全市服务业构成情况

(按新、老国标分类)

计量单位:亿元、%

按老国标分类

按新国标分类

 

增加值

构成

 

增加值

构成

服务业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行业

481.5

3.8

115.5

128.8

57.5

47.3

35.4

12.8

39.1

7.8

32.0

1.6

100.0

0.7

24.0

26.7

11.9

9.8

7.4

2.7

8.1

1.6

6.6

0.3

服务业

交通、仓储、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481.5

83.9

52.4

104.1

31.5

57.5

47.3

5.2

10.9

2.7

2.5

26.2

12.3

14.1

32.0

100.0

17.4

10.9

21.6

6.5

11.9

9.8

1.1

2.3

0.6

0.5

5.4

2.7

2.9

6.6

(四)吸纳城乡就业的主渠道。2001年与1995年相比,在6年净增47.2万社会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达27.3万,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58%;2003年与2002年相比,全市新增就业人员11.4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新增8.1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人员的71.1%,服务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凸现。

(五)非公有经济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3年,在481.5亿元的服务业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创造了197亿元,占服务业经济总量的41.9%,按可比价格计算,与2002年相比增长20.5%,高于服务业10.7%的平均增长率9.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3%,拉动服务业增长7.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二、郑州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服务业发展与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龙头城市和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突出表现在:

(一)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到位。突出表现在:1、对扩张郑州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要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认识还不统一,还没有完全从“非此即彼”的片面发展观念中走出来;2、对一、二产业对服务业的支持和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二、三产业链条错位、脱节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观;3、只认识到了工业对财政的贡献大,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业对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作用和功能。

(二)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认识还不全面。只认识到了郑州服务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纵向比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成为了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看到了我们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与全国省会城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我们的服务业的总量还不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很高。2002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郑州市服务业增加值位居第8位,占GDP的比重仅为第14位;在周边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低于武汉市、济南市、石家庄市;占GDP的比重低于武汉市、济南市、太原市和西安市。特别是2003年全市服务业比重由上年的46%下降为43.7%,增速也低于全市GDP14.8 %平均水平,理应引起我们警觉,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发展要落后,发展的慢也要落后。

(三)服务业的链条不粗不长。从全市服务业的结构看,在横向上,服务业的链条不粗。表现在新兴产业份额小,面向生产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在纵向上,服务业链条不长。一是缺乏带动能力强、影响范围广、关联程度高、带动其它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龙头服务企业。二是许多服务业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统一的指导与规划,形成服务业之间、服务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条块分割、相互脱节(如咨询、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三、2004年全市服务业发展趋势判断

依据今年前四个月全市经济运行的态势,结合应对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服务业发展的双重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反馈的信息,预计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将延续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服务业将会有良好的表现,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580亿元左右,增长率在14.5%左右,占GDP的比重在45.5%左右。其依据是:

(一)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性宏观调控政策是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是以调控产业增长格局为基础的,不是“一刀切”,更不是“急刹车”。调控的产业目标是遏制投资过度膨胀,控制工业过快增长,稳定农业增长,加快服务业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将得到一定的遏制,工业增长率在承接上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将有所放慢,因此,当前加快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就成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调整发展重点,确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大跟踪监测和督导力度,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去年“非典”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的正面效应。去年突发的“非典”疫情给服务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去年服务业的基数偏低,为今年服务业的增长形成了较大的空间。经测算,去年受“非典”疫情冲击较大的旅游业、住宿业、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文化娱乐等行业增加值损失约9.5亿元,影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2个百分点。剔除此因素,2004年全市服务业将在正常增长的基础上提高2.2个百分点。参考1998—2003年全市服务业年均递增12.1%的水平,2004年全市服务业增长率应在14%以上。

(三)前四个月的良好表现,不仅为全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昭示着快速发展的好兆头。从全市宏观经济来看,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的质量都是近几年最好的开头,第一季度GDP增长13.3%,财政收入增长37.1%;二是物价持续走高,第一季度GDP现价与可比价换算系数达到1.085,其中工业品价格增长9.9%,投资价格增长13.3%,建安工程价格增长18.9%,消费品价格增长4.8%。物价的涨幅是近十年来最高的,价格的持续上扬,表明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势头;从全市微观经济来分析,前四个月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令人鼓舞和振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投资增长90.8%;与此相关联的服务业也得以迅猛发展。前四个月全市交通运输业增长率达到15%。其中道路运输经营收入同比增长79%,货运周转量增长18.3%,客运周转量增长6.1%;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10.9%,客运周转量增长12.4%;航空运输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9.6%,货运周转量增长29%,客运周转量增长41.7%;邮电通信业务总量达到23.8亿元,增长3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75.7亿元,增长13.2%;房地产投资增长24.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长17.6%和22.2%。

(四)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是前四个月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3%,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7%,剔除价格因素,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2003年,郑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573元,还低于全国14040元的平均水平,与沿海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实施,农民负担全面减轻,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加;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尽快步入小康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行政事业单位涨薪已进入倒计时。

四、进一步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根据郑州市服务业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郑州的实际,以把郑州市建设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目标,稳定和壮大传统行业,强化现代服务业,以加快旅游产业、物流产业、会展产业的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开放和开发挖掘有较大增长空间的金融保险特别是保险证券期货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教育等行业;从区域上看,市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县域以建设小城镇为载体,以围绕 “三农”服务为中心,进一步扩张县域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使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29.1%提高到接近40%;从经济成分上看,以扩张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和扶持郑州市服务业“航空母舰”和龙头企业。

五、加快2004年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明确了发展的重点,理清了发展的思路,应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推进。

(一)政策倾斜推进。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仅是制定个发展目标,开几次会议就可以了,要尽最大限度地创造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良好环境,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倾斜,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特别是要在税收、收费、工商登记、资金投入、准入制度等方面出台扶持优惠政策;要继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企业投资建设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允许类的项目,只要能够自行平衡资金来源、落实建设条件的,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改审批制为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制;对需要审批的事项,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增加透明度,实行“一站式”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通过优化环境,广开服务业的发展渠道。

(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郑州服务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就是稳定传统服务业,优先发展能体现郑州优势和特点的现代服务业。要整合现有的旅游、物流、会展、信息等产业,用信息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培育和扶持各行业龙头企业,使其产业链条变粗拉长。

(三)实施重点突破推进。目前,提升郑州市服务业总量,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关键在农村。2003年,县域经济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9.1%,低于全市43.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市区59.4%的水平,因此,要实施重点突破。突破口要以建设小城镇为载体,以围绕 “三农”服务为中心,为乡镇企业服务为重点,既要送服务到乡村,更要多“筑巢”、多“引凤”住乡村。

(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推进。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提出目标,确定主攻方向,把目标分解到单位,把任务落实到人,加强跟踪监测和督查考核,狠抓落实。要运用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各级领导和企业家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二〇〇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