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我市就业现状浅析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5-11-22 00:00  

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形势的继续向好,以及“省会经济”优势的逐渐显现,社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我市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值得注意的是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一、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

1.就业总量扩大,从业人员四年增加42.5万人

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市的就业总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04年我市从业人员为398.9万人(其中包括乡村劳动者247.7万人),比2000年增加42.5万人,增长11.9%。平均每年增加10.6万人,增长2.9%。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51.2万人,比2000年增加38.5万人,增长34.2%。

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全省趋向减少的情况下,我市保持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从2000年起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在90万人左右。截止到2004年底,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达92.1万人,是2000年以来单位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一年,比2000年增加2.1万人,增长2.4%。全省城镇单位的同比口径从业人员比2000年减少5.2%。

3.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2004年我市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74.9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39.1万人,占总增加人数的91.1%。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8.8%,比2000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3.7万人,有80%的从业人员分布在第三产业,又以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最为集中。个体、私营经济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场所。

4.就业结构进一步转变

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迅速。从2000年开始,每年均有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或向其他产业转移成为必然,2004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3.2万人。而第二、三产业,在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回升,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2004年,我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31.68万人,比2000年减少17.92万人。第二产业为123.27万人,增加26.97万人。第三产业为143.95万人,增加33.45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3.0%,比2000年减少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0.9%,增加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6.1%,增加5个百分点。

全市从业人员产业分布

 

 

从业人员(万人)

  构(%)

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2000年

356.4

149.6

96.3

110.5

100.0

41.9

27.0

31.1

2001年

357.1

144.9

100.3

111.9

100.0

40.6

28.1

31.3

2002年

377.53

139.98

117.87

119.68

100.0

37.1

31.2

31.7

2003年

388.93

134.51

126.7

127.72

100.0

34.58

32.58

32.84

2004年

398.9

131.68

123.27

143.95

100.0

33.0

30.9

36.1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

1.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突出。据劳动部门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市劳动力供需缺口为14万个,供需比为2.5:1。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需通过发展经济等长期政策增加就业岗位。

2.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有待改善2004年,我市在岗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6.4万人,其中有70.1%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仅为13.3%,低于全市在岗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28.7%的平均配置。

3.城镇单位制造业就业比重的不断减少应引起注意。2004年我市城镇单位制造业从业人员比2000年减少3.3万人,就业比重由2000年的24.9%,下降到20.8%,降低4.1个百分点。

4.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渐攀升。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落实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到2004年底,我市基本实现了下岗职工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但由于破产、拆迁及合同期满等直接原因造成我市失业人员大幅增加,2004年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共有4.4万人,比2000年增加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4年的3%。而且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适龄人口的居高不下将持续到2010年,外来人口的激增也势必带动本市人口的失业率上升。

三、扩大就业的途径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础。近几年,我市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0年至2004年,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0.8万个就业岗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推动就业岗位的增长,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协调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市GDP的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1.9%,与周边城市相比,仅高于石家庄和合肥。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城市相比明显偏低,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GDP就业密度最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同步发展的关键。

 

 

                             〇〇五年四月六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