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6-07-25 00:00  

进入20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席卷全球,经济与文化加快融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众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各自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l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目前在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面对这种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文化”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焦点话题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进郑州市文化建设进程,增强郑州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本文以现有文化产业统计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调研成果,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界定和统计范围划分

《辞海》、《辞源》中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是一种人性化的需求,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文化产生。文化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活动的历史沉淀,记录人类的智慧、文明和进步。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传播、流承。文化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发展,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个体和组织,它们更快地促进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文化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促成了文化产业的出现。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越来越明显。文化的人性化特点使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源,物质文明的进步又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涵。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表现形式日趋高级化和完美化,同时使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最终向一体化发展。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及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为文化服务(主体产业)和相关文化服务(相关产业)两大部分,根据部门管理需要、文化活动特点及产业链细分为:1、新闻服;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9个大类。前四个大类构成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第五、六、七等三个大类组成文化产业的外围层,最后两个大类构成文化产业的相关层。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标准,文化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行业的24个中类、80个小类。本文中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统计数据的范围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标准。

二、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2005年对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年。818日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对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确定了编制《郑州市文化产业规划(纲要)》,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05年郑州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全年郑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32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873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13.9%。全市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经济的繁荣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初步统计结果看,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郑州市文化产业的规模情况

1、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情况。2005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出达到173.0亿元,创造的增加值为73.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18.0%。,高于全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郑州市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6%

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190.0亿元,其中,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174.8亿元,占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营业收入92.0 %,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为13.7亿元,占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营业收入7.2%

2、单位数、从业人员和资产情况。截止到2005年末郑州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67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384家,非文化法人单位所属的属于文化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以下简称为非法人单位)184个,个体经营户1.3万户。

2005年在全市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共有14.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407.9万人)的3.46%,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万人)的3.76%,郑州市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3.0%。其中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0.9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77.2%;在非法人单位中,有从业人员2016人,占1.4%;在个体经营户中,有从业人员3.03万人,占21.4%

2005年郑州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拥有的总资产为204.3亿元,其中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拥有的总资产为199.3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拥有资产的97.6%;公益性事业单位(指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单位)拥有资产为4.1亿元,占2.0%

(二)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情况

1、文化产业的分层情况。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05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4.6万人,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8.2亿元,法人单位拥有资产78.8亿元。

“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共有从业人员3.1万人,实现增加11.9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7.9亿元,法人单位拥有资产60.8亿元。

“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共有从业人员6.4万人,实现增加值42.3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13.9亿元,法人单位拥有资产64.7亿元。

“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332245;增加值之比为261658;营业收入之比为31960;资产之比为383032

2、文化产业的注册类型情况。在法人单位中,有内资法人单位3352个,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9.1%,从业人员10.5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96.5%,拥有总资产192.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资产的94.3%,其中国有集体法人单位693个,占内资法人单位20.7%,从业人员4.2万人,占内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0.3%,拥有总资产69.8亿元,占内资法人单位总资产的36.2%;有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法人单位32个,从业人员0.4万人,资产11.7亿元。

(三)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设施及提供服务、取得成果情况

2005年,郑州市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全年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40.5亿元,比上年增长87.5%,建设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大型基础设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已于年底开馆,当年就举办大型展览会六场,接待观众43万人次。

2005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场馆14个,从业人员518人,演(映)出场次4.1万场,观众106.9万人次。全市有图书馆8个,年末总藏量3983千册,全年书刊借阅75.7万册次。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28个,2005年举办展览491次,组织文艺活动1611次,举办训练班508次。全市拥有文物机构21个,文物藏品达41.6万件,举办展览68次,观众达130.6万人次。

2005年全市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2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1套,广播节目播出时间72761小时。电视转播发射台10座,电视节目套数14套,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12603小时,有线电视用户9.2万户,入户率44.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2005年全市拥有旅游景区45个,景区已开发景点123个,全年景区接待游客61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2.15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达到1.28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186家,其中国际社19家,全市旅行社实现总收入13.2亿元。

2005年郑州市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四大重点项目和文化产品“六个一”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名牌带动战略,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签订赴台湾、美国巡演的协议。电影《任长霞》在全国放映,《任长霞》电视剧和戏曲相继播出。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型舞剧《洛神》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绿色周末、城市秧歌等一系列活动,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快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郑州市委、市政府也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程,强力推进。下面我们根据文化产业统计监测的情况,对加快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薄弱行业的发展。郑州市文化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内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横。对发展处于弱势的行业,应采取措施加强引导,促进加快发展。以文化产品生产为例,从法人单位来看,郑州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刷、造纸、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行业,2005年这些行业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分别占文化产业法人工业企业的91.9%96.1%98.2%91.01%。其他如游戏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记录介质的复制等行业发展较为薄弱,有些还是空白。应抓住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契机,以市场为需求导向,采取措施促进薄弱行业的发展。

2、建立广泛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业在郑州还处在发展积累阶段,需要加大投入。多年来,郑州市虽然十分重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文化设施水平低、数量少,文化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文化消费需要。急需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是不够的,要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针对郑州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低、较为薄弱的问题,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文化领域要优先发展,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鼓励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广告会展业的服务档次和品位,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