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主要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7-08-28 00:00  

近几年来,郑州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环保、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全面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郑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位全国百强城市第23位,2006年位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之列。2003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5年达到166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5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51亿元,是2000年的3.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是2000年的3.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7亿元,是2000年的2倍;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7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比2000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40元,比2000年增长7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74元,比2000年增长69.59%。

2006年郑州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了20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人均生产总值27956元(折合3520美元)。郑州市历年生产总值见1所示。

表1   郑州市历年生产总值(GDP)

年份生产总值(亿元)发展速度(上年=100)人均GDP(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00738.0111.11148145.12001828.2110.91233545.62002928.3111.01360446.020031102.1114.41502943.620041378.0115.71710041.920051660.6116.02031743.120062013.48115.72795642.7

 

 

 

图1  郑州市历年生产总值发展速度趋势图

由图1可以看出,郑州市GDP近年呈高速增长的势头。

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由2000年的5.7∶49.2∶45.1调整为2005年的4.4:52.5:43.1,第一产业比重比2000年下降1.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2000提高3.3个百分点,2006年产业又有新变化,二产比重继续提高,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为:3.8:53.5:42.7。

二、科学技术

2005年全市科技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深入人心;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渐凸显,科技工作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升并得到了充分体现;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辐射和服务作用正在迅速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都实现了预期目标。

自主创新硕果累累。2005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7项,有2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200件,比上年增长2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81家,占全省的45%,高新技术产品1422项,占全省的36%。实现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全年实现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8.9%。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190余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3万余人,在郑两院院士9名,受聘客座两院院士16名,国家“863”计划转化基地1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31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2个。

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详见表2)。

表2     2001-2005年度市财政科技投入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度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全市)较上年增长(%)市本级科技三项费较上年增长(%)200110753—2882—20021198911.5333115.620031586332.3694910820041877418.46653-4.320052359125.6846727.3

2006年郑州市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09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02项,市级项目307项。全年共完成重大科技成果11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项,应用技术成果96项,软科学成果14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361件,授权量1526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025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20.8亿元,增长38.2%。

三、教育

“十五”期间,是郑州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事业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抓好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涉及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态势。

1.高等教育开始跨入大众化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校38所(不含成人高校),招生14.18万人,是2000年的2.9倍;在校学生41.72万人,是2000年的3.6倍;毕业生人数为8.98万人,是2000年的4.7倍。郑州市历年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郑州市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图

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2005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招生4015人,在校研究生9831人,毕业1634人,分别是2000的4.22倍、4.94倍和4.33倍。郑州市“十五”期间高层次教育状况如表3所示。

表3               郑州市“十五”期间研究生教育情况           单位:人

年份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高校研究生在读人数2000951377199020011316447286220021675582396220032436952543020043330133474472005401516349831

2006年全市的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招生4572人,同比增长13.9%;在校研究生11911人,同比增长21.2%;毕业2358人,增长44.3%。普通高校39所,招生17.8万人,同比增加25.5%;在校学生48.4万人,同比增长16.0%;毕业9.4万人,同比增长5.1%。

2.中等职业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

“十五”期间郑州市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实施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扭转了高校扩招引发普通高中升温和职业教育滑坡的局面,为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中、初级专门人才。2000年职业教育学校为145所,招生人数57621人、毕业人数达到57921人、在校人数达到173094人。“十五”期末职业教育学校招生121651人,是2000年2.11倍;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在校生人数达到83855人和311787人,分别是2000年的1.45倍和1.8倍。

2006年郑州市的中等职业在优化结构中发展。学校为140所(含技工学校),招生人数103108人、毕业人数87174人,在校人数313868人。

3.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教育明显加强

“十五”期末,全市普通初中、小学分别由2000年的367所和1903所,减少到329和1202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在校生人数不断减少,部分农村不得不进行学校合并,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小学合并、个别村无力办学等。小学招生、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由于学龄人口减少而分别比2000年下降8.9%、30%和17.7%。普通初中招生数比2000年下降11.5%,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分别比2000年增长16.0%和71.8%。普通高中教育教育发展较快,2005年全市高中教育招生数61583人,在校生155766人,毕业生38486人,分别是2000年的2.3倍、2.3倍和2.5倍。

2006年普通高中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完)中学校数110所,比上年增加1所,毕业生41302人,比上年增加2816人,增长7.32%;招生59401人,比上年减少2182人,下降3.54%;在校学生172525人,比上年增加16759人,增长11.76%。高中学生毛入学率80.6%,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4.幼儿教育稳步发展

“十五”期间,郑州市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并取得了新得进展。2005年底,全市幼儿园达到528所,比2000年增加108所,增长25.7%,在园人数比2000年增长10.2%。到2006年年底,幼儿园发展为560所,在园幼儿14.81万人,比上年增长2.8%。

5.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教育设施得到改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

“十五”期末,全市各类中初等教育专任教师达到74251人,比2000年61752人增长20.24%。其中普通高中学历达标率89.4%,比2000年提高15.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97.0%,提高了7.4个百分点;小学99.7%,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的比率为34.5%,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比率为68.1%,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17.6个和38.9个百分点。

全市中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逐步健全,学校教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校舍面积不断增加。“十五”期末,全市中初等教育校舍建筑面积1106.24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776.12万平方米增长了330.12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校舍建筑面积66.02万平方米;全市中初等学校藏书2635.54万册,比2000年增长5.3%。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

2006年全市各类中初等教育学校教职工总数94619人,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专任教师76457人,比上年增长2.97%。校舍建筑面积1156.19万平方米,比上年1106.24万平方米增加49.95万平方米,增长4.52%。学校藏书2703.25万册,比上年增加67.71万册。

6.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郑州市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加,但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关教育投入的资料如表4所示。

表4                  郑州市历年教育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份GDP教育经费总支出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0007380243137001.71.920018281974163869.32.020029282890186464.62.0200311022770204913.81.9200413778886230610.61.7200516500000283322.11.7200620134777328465.71.6

四、环境保护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一)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五”期间,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从6部增至9部,自然资源法从10部增至15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从30多部增至50部,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增至近200多件,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增至1600余件。2005年郑州市环境保护的总投入达42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8倍;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共完成12.7亿元,是“九五”期末的3倍。人均城市维护建设费由“九五”期末的728.55元上升到1501元。

(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56.27%,比“九五”期末的1.73%高出54.54个百分点,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气化率达90%,集中供热面积1777万平方米,公园面积1342公顷,游园156个,绿化覆盖面积92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7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均有大幅度提高,已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得到控制,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

(三)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市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0年下降11.13%,工业粉尘排放量比2000年下降28.3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6%,比2000年高出9.5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郑州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00天,达到全年总天数的82.2%。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噪声67.6dB(A),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5.7dB(A)。

2006年全市城市环保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36个,面积409.7万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9个,达标区面积273.9万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1.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79个。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优)、二(良)级天数为30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3.8%,由此可折射出郑州市日益进步的人居生活环境。

五、社会保障

“十五”期间,郑州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表现在:1.全市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2.社会保险工作成绩显著。“十五”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98.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78.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4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41.76万人和13.3万人。3.基金征缴力度不断加大,基金运行良好。“十五”末社会保险金收支总规模达到206.9亿元左右,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两级监管体系。4.社会保险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8%。5.社会保险体系和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全市初步建立了养老、医疗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6.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村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至“十五”末,全市已有98.7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市城市低保累计20297户,49671人,退保8050人,人均月补差93元,发放低保金4613万元,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实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2005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年保障困难群众39593户、66342人,人均月补差40元,发放救助金3261万元。郑州市农村低保制度在全省实施较早、标准最高,管理也比较规范。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为4826张,收养3034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08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2.98亿元,筹集公益金1.04亿元;接受捐款27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万余人。郑州市社会保险、保障的有关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郑州市有关社会保险指标

年份参加工伤保险企业职工人数(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人)城镇拥有社区服务设施数(个)城镇每万人拥有便民网点数(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数(张)200036.6173429225__200137.071728332220.596.04200234.271728652170.565.74200332.531800402120.536.92200434.581786003130.767.23200541.761788104080.486.16

2006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各项制度不断规范。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8.37万人,比上年增加9.7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56.32万人,比上年增加9.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5.52万人,比上年增加6.92万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制定了《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试行)》和《郑州市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办法(试行)》,已经市人大常委会研究通过并先行在金水区进行试点。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实施《郑州市城市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建立评议制度,坚持“三榜公示”,促进了规范化管理。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220元,人均月补差由93元提高到103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70-100元提高到80-110元,人均月补差由38元提高到42元。

六、法制建设

郑州市加强普法教育,在“四五”普法期间(2001-2005年),突出宣传了新修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WTO法律知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规。仅2005年全市就有3万余名公务员、2000余名市管领导干部、200万余名青少年(含在校生)、10万余名工企业管理人员接受了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

加强审判和执行工作,努力维护全市社会经济秩序。2005年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4517件,审(执)结12022件。在刑事审判方面,全市法院突击打击重点,严厉惩处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毒品犯罪,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依法审结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大案要案,弘扬了社会主义法制,伸张了正义,加大对重大责任事故犯罪的惩处力度。在民事审判方面,全市法院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及时审结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247件,制裁侵权行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诉讼调解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大诉讼调解力度,尽量通过调解达到平息纠纷案结事了的目的。加强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工作,推进法制建设。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支持依法行政。积极探索行政案件的案外协调解决机制,减轻了当事人讼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加强审判监督,提高办案质量。全市法院对当事人申诉、申请再审和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认真进行审查。对确有问题和出现新证据的案件,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改判。

在法律服务方面,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途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认真组织开展“合伙律师事务所规范建设年”和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律师、公证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律师、公证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服务的质量有较大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市注册执业律师人数达903人,律师事务所92家。全市律师担任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法律顾问1942家,办理各类案件40920件。

此外,坚持按照帮教社会化、安置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的目标要求,认真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配合支持,司法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整合了基层司法行政职能,见表6、图3。

表6     郑州市司法公证工件情况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00年2005年一、司法工作   律师事务所个7192律师工作人员人5661296刑事诉讼辩护及代理件21302840民事案件诉讼代理件58007600经济案件诉讼代理件23002800行政案件诉讼代理件310580非诉讼法律事务件2100027100二、公证工作   公证人员人100113办理公证文件件15046352477国内公证   其中:经济公证件4163426504民事公证件9768519860涉外公证件110175970

 

 

图3 2005年郑州市律师办理各类法律事务结构图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和身体健康,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郑州市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文化事业

十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场馆14个,从业人员518人,演(映)出场次4.1万场,观众106.9万人次。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年末总藏量3983千册,全年书刊借阅75.7万册次。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28个,举办展览491次,组织文艺活动1611次。文物机构21个,文物藏品达41.6万件,举办展览68次,观众达130.6万人次。(1)文化投入明显增加。“十五”期间,市本级文化事业费为26429万元,比“九五”期间的19444万元增加了6985万元,增长了35.9%。(2)文化产业初现生机。2004年,成立了中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的经纪等业务,成功运作了“绿色周末”印度现代经典歌舞团访华巡演、舞剧《风中少林》商业演出的策划等。(3)艺术创作和生产成果丰硕。十五期间,市直艺术院团共创作生产剧(节)目11台,累计演出达4180多场。在国内外重大文艺赛事和活动中,荣获国际级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0项,省级奖励23项。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荣获第五届“荷花奖”金奖,大型现代豫剧《嵩山长霞》在国内巡回演出,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白蛇传》、《曹公外传》、《啼笑皆非》以及杂技《柔术》、《大飞人》等剧目荣获各类奖项,并取得良好市场效益。(4)社会文化日益活跃。“十五”期间,郑州市市民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比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都呈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文化工作,丰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改善条件,从2005年“五一”起,在全国率先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古荥冶铁遗址、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城隍庙、郑州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场馆。

2006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量3966千册。文化馆13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艺术表演馆所14个,艺术表演团体18个。

(二)卫生事业

医疗机构大幅度增长,医疗床位持续增长。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37个,比2000年增加949个;医院、卫生院273个,比2000年增加51个;诊所、医务室1295个,比2000年增加920个,是2000年的3.45倍。医院、卫生院床位28281张,是2000年的1.27倍。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0年的3.36张上升到2005年的3.95张。

医疗卫生人员持续增加,从业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达到43159人,比2000年增加了1723人,是2000年的1.04倍。卫生技术人员33568人,比2000年增加了1723人,是2000年的1.08倍。从从业人员结构上来看,卫生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7.8%,比2000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管理人员占4.6%,比2000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工勤人员占11.3%,与2000的基本持平。由于医生从业资格重新认证考核,从严规范上岗,医生人数增长速度放慢,护士人数依然高速增长。2005年郑州市医生达134743人,与2000年基本持平。护士达12298人,是2000年的1.2倍。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郑州市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呈上升趋势。2005年,郑州市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达1771.58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241.98万人次;住院人数58.77万人,比2000年增加22.5万人。病床使用率上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住院患者死亡率下降。

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工作量持续上升。2000年以来,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均呈上升趋势。2005年,郑州市医院平均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诊疗人次4.1人次,比2000年增加0.2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天担负的住院人数0.2人,比2000年增加0.1人。

2006年郑州市的卫生机构和医疗床位持续增长,卫生人员继续增加。200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65个,比上年增长5.31;床位3.1万张,增长7.0%。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增长6.0%;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5万人,注册护士1.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387人;妇幼卫生机构12个,卫生技术人员1355人。专科疾病防治医院5个,卫生监督所5个。乡镇卫生院106个,卫生技术人员3481人,床位2922张。

(三)体育事业

2005年郑州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扩大体育人口、增加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成功举办郑州市第九届运动会,共有47支代表队、887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以“假日体育”为重点,举办大型群体活动140项次、竞赛87项。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有全民健身路径(园)204处,其中1996年至2003年期间共投资千万元。郑州市政府将于2005年开始,三年投资1000万元在市内六区新建共计150个大型健身园及健身路径,以满足群众健身的需要。

2006年体育事业硕果累累:全年共获得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4个,全国冠军13个。郑州市参加了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全部23项比赛,共获175枚金牌,103枚银牌,64枚铜牌,奖牌总数居全省第一。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郑州市圆满举办,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支团队、2008名运动员参加。成功举办郑州市统一战线“迎七一”运动会和首届农民运动会。以假日体育为重点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其中1月1日举行的“体彩杯”2006年郑州市元旦长跑活动,有1.5万多市民参加。全市新增全民健身园(路径)50个,其中健身园6个;健身路径44个。

八、广播电视电影事业

2005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2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1套,广播节目播出时间72761小时。电视转播发射台10座,电视节目套数14套,全年电视节目播出112603小时,有线电视用户92万户,入户率44.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到2006年底,全市广播电台公共节目套数13套,全年节目播出时间30464小时,年节目制作量达11856小时,从业人员447人,2006年经营收入4891万元。电视公共节目套数14套,电视节目448套,年播出时间72372小时,年制作量达6535.85小时,从业人员1094人,2006年经营收入6404.7万元。有线电视网络已连通各县(市)区,电缆、光缆总长度1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80多万户,宽带用户3.5万户,2006年郑州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经营收入1亿多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为郑州市城乡人民群众收听收看新闻时事,了解经济信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创下了良好基础。

在电影、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建设方面,2006年全市交易电视剧1462部共30669集,电影1204部,交易金额855.7万元。网络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目前尚处起步阶段。

 

 

 二○○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