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建国六十年郑州农业成就辉煌
来源:郑州市农调队  时间:2009-07-22 00:00  

建国六十年,郑州农业发生了沧桑巨变,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六十年来,农村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力水平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民生活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郑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60年,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创新制度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每一步探索和改革,中国农民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也付出了高昂的历史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面迸发出来,农业和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走上了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纵观郑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6年,为起步阶段。解放初期,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的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仅三年时间,粮食和棉花产量都已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份。195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3.03万吨,比1949年增长5.0%,棉花产量达到0.55万吨,比1949年增长18.7%,油料产量达到1.4万吨,比1949年增长22.8%;大牲畜存栏32.58万头,比1949年增长10.9%,生猪存栏13.5万头,比1949年增长57%;第一产业总产值1.42亿元,比1949年增长15%1953-1956年,农村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1956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51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近3倍;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1.99亿元,比1949增长56.7%;粮食总产量达63.61万吨,油料产量2.64万吨,棉花产量0.78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55.3%1.3倍和64%。到1957年生猪存栏达到32.3万头,比1949年增长2.9倍。

第二阶段:1957-1976年,为徘徊阶段。1958年农村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进入徘徊阶段。196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为29.29万吨,比1957年减产45.5%,是建国后产量最低的一年,棉花产量为0.25万吨,油料产量为0.49万吨,分别比1957年减产73.8%81.6%,是农民生活较为困难的时期。经过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调整,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24亿元,比1961年增长近1倍,粮食总产量达到61.74万吨,比1961年增长1.1倍,生猪存栏达33.5万头,比1961年增长84.1%。正当我市农业生产进入全面快速发展之时,又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在此期间,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仅挤掉了经济作物,也限制了林、牧、渔业生产。到1976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5.67亿元,比1965年增长1.5倍,年均递增4.4%;粮食总产量达到114.35万吨,比1965年增长近1倍;油料产量仅为0.65万吨,棉花产量仅为0.26万吨,分别比1965年减产54.9%76.2%

第三阶段,1978-200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农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应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供应紧缺变成了供应充足。在此阶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8-1984年,为农村改革的突破时期。农村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319.56公斤,提高到了1984年的398.1公斤,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突破 “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实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重,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到1984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11.36亿元,比1978年增长84.4%;除粮食外,油、棉总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4.3倍和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元,比1978年增长1.9倍,年均递增19.5%

第二个时期,1985-1991年,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起步时期。改革由农村逐步向城市延伸,不断向纵深发展,种植业结构、农林牧渔业结构和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在保证粮食总产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稳定增长。粮、棉、油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分别由1984年的82.3%3.9%6.2%调整为1991年的81.1%2.7%7.9%。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方面,在确保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初步实现了以农为主促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促农的良性循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84年的80.6%5.4%13.8%0.3%调整为1991年的68.8%3.7%26%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元,比1984年增长1倍多。在农村经济结构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撑起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第三个时期,1992-1998年,为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市农村经济逐步转变增长方式,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68.55亿元,比1991年增长近1.6倍,年均递增6.4%;蔬菜总产量由1991年的64.3万吨到1998年的117.15万吨,增长了82.2%,年均递增21%;水果总产量达到18.54万吨,比1978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达到2530元,比1991年增长2.6倍,年均递增18.1%

第四个时期,1999-2002年,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放在“调优、调高、调外”上,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2002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为82.36亿元,比1998年增长20.1%,年均递增5.3%;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调整为58.8%2.7%33.9%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比1998年增长33.5%

第五个时期,2003-2008年,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农业得到大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深入快速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推进。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比2002年增长1倍多,粮食总产量增长18.1%,蔬菜总产量增长15.2%,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且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全市有26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共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6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直接带动本地农户92.6万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6.5%,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7548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多,年均递增14.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历经六十年的艰难探索,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郑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郑州市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25.7倍,年均递增5.1%,比1978年增长19.4倍,年均递增6.6%。农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以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至197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仍达89.0%,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仍达87.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坚决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到2008年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为70.6%,油料面积由1978年的3.3%上升为10.6%,蔬菜面积由有记录的1989年的0.5%上升为14.6%;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46.3%,牧业由1978年的9.6%提高到43.8%,渔业由0.04%提高到6.0%。在传统种、养业发展的同时,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粮食生产不断创历史最好水平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40.97万吨,单产为44.67公斤/亩,人均占有195.2公斤。建国初期,郑州市受粮食供应短缺影响,吃饭问题长期不能解决。1978年,粮食总产达到110.72万吨,单产为153.05公斤/亩,人均占有252.8公斤,比1949年增加了57.6公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8.3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88.2公斤,比1949年的增加了93.0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35.4公斤。1993年,全市粮食生产又创新水平,总产量达到163.70万吨,此后,199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77.82万吨,比1978年增长60.6%,单产为286.10公斤/亩。2002年,粮食总产一度下降到139.90万吨,为1993年以来最低水平,单产为247.56公斤/亩。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 2004年中央出台粮食直补政策,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确定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165.22万吨,比1949年增长3倍多,比1978年增长49.2%,比2002年增长18.1%;全年平均单产达到306.16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比1949年增长5.9倍,比1978年增长1倍,比2002年增长23.7%。

(四)油料生产稳定发展

   六十年来,油料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1950年,油料总产只有1.14万吨,单产为38.29公斤/亩,人均占有6.2公斤;到1959年油料总产达到2.47万吨,单产为44.56公斤/亩,人均占有7.7公斤,分别比1950年增长近1.2倍、16.4%24.2%。随后十几年,由于自然灾害和政策的影响和破坏,1962年,油料总产只有0.33万吨,1977年,油料总产只有0.41万吨。改革开放以后,油料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全市油料种植面积40.89千公顷,分别比1950年和1978年增加17.05千公顷、23.20千公顷;总产量8.42万吨,分别比1950年和1978年增加7.28万吨、7.64万吨。1991年至今,种植技术和良种不断更新,全市油料生产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油料总产17.80万吨,分别比1950年和1978年增长14.6倍、21.6倍;单产218.69公斤/亩,比1950年增长4.7倍。

(五)蔬菜水果生产从贫到丰

    解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蔬菜和水果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后,郑州市把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蔬菜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种植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到1998年全市蔬菜面积达42.20千公顷,比1989年的28.88千公顷增长46.1%,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8.1%,比1989年提高2.7个百分点;蔬菜总产量117.15万吨,比1989年的59.92万吨增长95.5%,年均递增7.7%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74.27千公顷,比1998年增长76.0%,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14.6%,比1998年提高6.5个百分点;蔬菜总产量273.64万吨,比1998年增长1.3倍,比1989年增长3.6倍,年均递增8.6%

    郑州市水果资源丰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改革开放后,全市积极发展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水果产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果园面积由1978年的16.69千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25.34千公顷,增长51.9%;水果总产量达到29.06万吨,比1978年的6.18万吨增长3.7倍,年均递增5.3%,比1998年增长56.7%,年均递增4.6%

(六)林业生产成绩显著

1978年以前的三十年当中,林业生产遭到两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伐木煤炭,大面积林木和零星树木普遍遭到砍伐;第二次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农业生产上“以粮为纲”,林业生产又一次遭受很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近几年来,郑州市大力发展森林生态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生态农业建设,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封山育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增强和恢复生态功能,林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全市完成林业生产总值3.77亿元,分别比1949年的0.06亿元和1978年的0.19亿元增长61.6倍、18.7倍;2008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7.37千公顷,其中,用材林6.89千公顷,经济林1.14千公顷,四旁植树1339.1万株。

(七)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六十年来,郑州市畜牧业由农户散养为主,发展到现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主,一直呈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郑州市畜牧业产值为72.5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22倍,是建国之初1949年的740倍。200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8%,比1978年上升34.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5.2个百分点;比1949年上升3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5个百分点。畜产品产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早期的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1.89万吨,比1978年的3.13万吨增长6倍,年均递增6.7%;禽蛋总产量19.44万吨,比1978年的2.67万吨增长6.3倍,年均递增6.8%;奶产品总产量42.13万吨,比1978年的0.32万吨增长130.7倍,年均递增17.7%。人均占有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2008年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29.4公斤26.1公斤56.7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22.3公斤20.0公斤54.9公斤。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市场,改善了全市人民的膳食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渔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开放以后,渔业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调整,渔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不断优化改良,水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12.96万吨,比1989年增长22.2倍,比2002年增长1.1倍。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衡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19491956年为农民收入恢复增长期,19571977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水平徘徊状态,期间,农村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割资本主义尾巴,让农民不能有自己的财产。19782008年为农民收入持续高速稳定增长期。1978年前,农民生产经营粗放,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主要是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1978年,郑州市农民收入有62.4%来自集体统一经营;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仅以种植业和牧业为主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寥寥无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由1978年的121元,提高到2008年的7548元,增长61倍,年均增长14.8%。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同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实现了单纯依靠农业向非农产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2008年,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32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3%;家庭经营纯收入350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5%,其中:第一产业为219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1%,非农产业为13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4%;财产性纯收入5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转移性纯收入2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达到5351元,占到70.9%

2.农民收入逐步实现货币化。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以实物为主的状况逐渐被货币收入的快速提高所替代。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由1979年的54.4%上升到2008年的92.7%,提高38.3个百分点。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纯收入由1979年的84元,提高到2008年的6949元,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16.4%,超过了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民收入和消费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得到迅速提升,衣食住行得到全面改观。2008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575元,比1978年的105元增长42.6倍,年均增长13.4%

农民食品消费的水平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食物结构逐步优化,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肉、禽、蛋、鱼、虾等副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2008年,农民人均消费粮食163公斤,比1978年人均减少100公斤,下降38%;人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8.8公斤,比1978年增长2.1倍;人均消费油脂6.4公斤,比1978年增长5.3倍;人均消费蛋类及蛋制品8.14公斤,比1978年增长6.8倍;奶及奶制品人均消费量5.45公斤,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食物。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成衣化、高档化,2008年人均衣着消费为334元,比1978年增长23.8倍。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居住支出1384元,比 1978年增长143倍,住房面积由1979年的人均10平方米增加到46.4平方米。家庭用品逐步现代化,2008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121台,洗衣机103台、摩托车58辆、电冰箱61台、空调52台、热水器16台、微波炉12台、电脑17台、家用汽车8辆。交通、通讯消费发展迅速,2008年,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488元,比1990年增加486元。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228部,其中手机174部,电话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的必备品。医疗保健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85元,比1990年增加26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上升到6%。文化教育支出不断增加,2008年,郑州市农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40元,比1978年增长54.8倍。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建国六十年来,郑州市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郑州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多年来,郑州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上世纪80年代初郑州市做出了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的决策,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种苗使用上加快良种化进程。2008年小麦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241万亩,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已超过90%,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99.1万亩,优质小麦的覆盖率已超过75%。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广泛应用。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技术,在80年代末兴起,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008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0.74万吨,地膜覆盖面积已达60.5千公顷。三是大棚蔬菜技术、地膜覆盖水果栽培技术、大棚养鸡技术等一系列保护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迅速推广。尤其是养殖业技术发展迅速,主要畜禽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饲料及防疫技术、工厂化规模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饲料添加剂技术及配合饲料的开发和推广,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

为提高土地生产率,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水利建设当作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大量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2008年,郑州市已配套机电井达4.2万眼;排灌机械动力达到61.09万千瓦;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6.07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6.4%,大大缓解了旱涝灾害的困扰,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农业生产基本改变了建国初期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历史,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200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6.4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5.0倍,机耕面积231.80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50.3%,机播面积279.56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18.6倍,机收面积187.58千公顷,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7%。全市共有拖拉机11.92万台,比1978年增长7.2倍,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2008年已达0.38万台,农用运输车11.32万辆。2008年全市农村用电量37.9亿千瓦时,比1966年增长166.8倍,比1978年增长22.0倍,比1998年增长30.1%

(四)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长

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离不开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198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仅为6.8万吨(折纯量),至2008年化肥施用折纯量已达到22.4万吨,比1985年增长2.3倍,比1998年增长23.4%。农民更加注重科学施肥,以前施用的化肥主要是氮肥,现在磷、钾和复合肥比重有了一定提高。农药施用从无到有,从有到普及,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业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沧桑巨变,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封闭、半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所代替。

    (一)农业经营模式发生较大变化

农业生产方式由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分散经营,再逐步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劳动力农业”向“机械农业”转变,加快了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的转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有少数农户对土地进行了转包,土地实现了向种田能手集中,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全市还出现了农业生产经营向以协会、订单农业的转变,出现了“公司+农户”等组织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2008年底,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12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4.86万个,带动农户9.25万户,培育市级示范合作社30个。农村合作组织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农户逐步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一些时令较强的农作物种植,不再受季节限制。温室大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民种菜必须遵守季节时令的传统,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近年来,温室大棚不仅种蔬菜,水果、花卉等,还被用于畜牧养殖业。据郑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市温室面积387.3公顷,是199614.7倍;大棚面积1603.5公顷,较之1996年增加574.5公顷,增长55.8%;中小棚面积2007.7公顷。2006年,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面积1855.2公顷,食用菌122.7公顷,水果93.7公顷,园艺苗木306.1公顷。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融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市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近400个,年接待游客约1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1.86亿元。

(二)畜牧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逐步由家家户户散养的局面转变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08年我市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市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户分别达到271个和1.8万户。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8%96%75%80%2008年全市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场(小区)88个,年出栏200头以上肉牛场16个,年存栏蛋鸡1万只以上规模场780个,年出栏5万只以上规模肉鸡场128个,年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06个。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

(三)小农经济向商品化经济转变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再仅满足自身需求,而开始走向市场,逐步完成了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实现了出口创汇, 2008年,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达到24家,全年完成农产品出口创汇额7710万美元。

回眸六十年的发展,郑州农业亮点频频,放眼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郑州市农调队

                                                           2009年7月22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