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2009年郑州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郑州市农调队  时间:2010-03-12 00:00  

2009年,郑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紧紧围绕“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这一目标,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初步测算,2009年,郑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3.1亿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21元,同比增长7.6%;全年粮食总产166.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为郑州市“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奠定了基础。

  1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在去年夏季粮油生产过程中,郑州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各级党委政府正确引导,全市粮农积极抗旱,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一是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6.1万吨,比上年增产0.9万吨,增长0.5%,连续六年增产,且创9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夏粮、秋粮产量分别为79.6万吨和86.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产0.8万吨和0.1万吨,增长0.9%0.1%;二是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正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明显提升。在去年的抗旱过程中,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全年平均单产306.3公斤/亩,创历史新高。其中,夏粮单产300.7公斤/亩,秋粮单产311.6公斤/亩。

2)主要经济作物有增有减。2009年油料播种面积53.9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6%,产量19.02万吨,比上年增长6.8%;棉花种植面积为5.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5%,产量0.42万吨,比上年减少15.1%;蔬菜种植面积74.27千公顷,与上年持平,产量274.39万吨,比上年增长0.3%;水果产量达到29.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城乡居民对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9年,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在农业部例行监测中的合格率均居全国第一。积极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日趋增强,比较效益不断提高,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2009年郑州市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

表一:

指标名称产量(万吨)增速(%)粮食总产量166.080.5  #夏粮79.550.9   秋粮86.530.1油料总产量19.026.8蔬菜总产量274.390.3水果总产量29.461.4

 

3)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9年,由于各级扶持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实全市畜牧业生产持续较快发展。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40.3亿元,比上年增长9.0%;肉类总产量23.1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增长4.1%;禽蛋产量20.6万吨,比上年增长5.8%;奶类产量46.8万吨,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牛奶产量40.7万吨,比上年增长13.7%

2009年郑州市主要畜禽产品产量

表二:

指标名称产品产量(万吨)增速(%)肉类总产量23.17.1  #猪肉14.84.1牛肉2.11.8羊肉0.7-2.2禽肉4.67.8禽蛋总产量20.65.8奶类总产量46.811.0  #牛奶40.713.7

 

4)渔业林业发展平缓。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5千公顷,实现林业增加值2.2亿元。森林生态城建设成效明显,提前4年超额完成100万亩的栽植任务,基本实现了“森林围城”的规划建设目标。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绿博园各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渔业生产平缓发展,品种结构得到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8.7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3.17万吨,完成增加值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4%1.7%0.2%。

(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1)种植业结构继续调优。全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小麦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241万亩,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99.1万亩,比去年增加15万亩,增长8.1%,优质小麦的覆盖率已超过75%。以豫麦49、矮抗58、周麦16号、新麦18为主的五个小麦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175.5万亩,占麦播面积的65.9%,占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的88.1%。玉米主要以郑单958、浚单20豫单15为主的玉米良种,这些品种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和产量高三大特点。

2)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亩均现价种植业产值由上年的1002元上升至1204元,增加了202元,增长20.3%。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上年的9002元上升至10019,增加了1017元,增长11.3%

3)农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据测算,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用电量由上年的8262千瓦时下降至7414千瓦时,较上年减少848千瓦时,下降10.3%。万元种植业增加值消耗化肥(折纯)数量由上年的489.1公斤下降至420.6公斤,较上年下降14.0; 万元种植业增加值消耗农药数量由上年的9.5公斤下降至8.1公斤,较上年下降14.7%;节约型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增长点。

4)农民纯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21元,比上年增加573元,增长7.6%。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550元,比上年增加282元,增幅为8.6%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3.7%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2%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仍是工资性收入的主体,人均为2704元,比上年增长9.9%,占工资性收入的76.2%;外出务工收入596元,增长6.6%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贡献因素。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695元,比上年增加187元,增长5.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45.5%,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民非生产性收入为876元,比上年增加104元,增长13.5%,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0.8%,其中:财产性收入568元,增长10.0%;转移性收入308元,增长20.5%

(三)农村市场需求不断扩张

1)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达22.0%。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强劲,达到 5372元,比上年增长17.4%,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9.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542元,增长7.3%;人均衣着支出368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居住支出1833元,比上年增长32.4%;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63元,比上年增长16.5%;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584元,比上年增长19.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25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服务费支出354元,比上年增长4.1%;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03元,比上年增长25.9%

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农户投资达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户投资主要由房屋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等构成。2009年,郑州市农户投向房屋的资金为7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占全部投资额的75.1%,其中住宅投资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8%,占全部投资额的67.0%。投向设备工器具购置的资金为23.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全部投资额的24.1%。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产品贡献看,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稳定社会和推动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8.8%

从市场贡献看,农村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之一。农业生产资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农用工业的发展。200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比上年增长1.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从要素贡献看,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09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45.2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4.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4.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6.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4%;

  二、增长的关键因素

    (一)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种植结构不断调整。2009年,由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的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509.1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8.1千公顷,下降1.5%;油料种植面积53.9千公顷,下降0.6%;棉花种植面积5.7千公顷,下降5.5%另一方面畜牧业向规模化发展。去年以来,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生猪价格,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养殖户信心大失,导致一些散养户退出,规模户控制规模。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生猪和奶牛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全市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且养殖方式更趋规模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生猪生产恢复增长,规模扩大。200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的回升,养殖户利润空间的扩大提高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养殖户开始补栏,规模养猪场也普遍扩大生产规模,生猪存、出栏开始回升,2009年末生猪存栏达157.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能繁母猪18.9万头,增长 1.3%2009年全年出栏192.8万头,比上年增长4.0%。二是家禽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末家禽存栏3141.6万只,比上年末增长2.7%2009年全年家禽出栏3970.9万只,比上年增长7.2%;牛羊生产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走势。三是奶牛养殖效益依然看好,牛奶产量40.7万吨,增长13.7%。四是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主线。养殖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规模养殖、圈舍养殖和养殖小区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流,2009年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其中猪的饲养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有49家。

  (二)农产品价格涨跌互显。一方面是种植业农产品价格上涨,2009年,种植业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高位运行。小麦最低收购价得到提高,白麦每市斤0.87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0.83元,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1元和0.11元,分别增长13.0%15.3%;绿叶蔬菜及大蒜、西瓜等价格也高位运行。另一方面生猪价格大幅波动,20094月遭受“猪流感”(后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影响,生猪收购价格达到2009年最低,平均收购价为9.0/公斤。在613日国家出台的收储措施推动下,价格开始回升。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方面,农机综合作业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农机总动力达453.7万千瓦,较上年增长1.6%农用拖拉机为12.0万台,较上年增长0.8%。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抗灾能力全面提高。2009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建设集雨水窖500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为7.67千公顷7.29千公顷,分别较上年增长66.4%59.5%

(四)农业产业化有效推进。2009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89家,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672个,辐射带动农户16万多户。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畜牧业生产遭遇价格瓶颈

畜产品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还有向下波动的预期。20094月底生猪收购价格达到全年最低。8月初,郑州市仔猪、生猪、平均收购价分别为14.7元和12.0/公斤,与7月初比分别增长16.1%13.7%,全市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反弹。9月份,生猪价格继续反弹,第四季度生猪价格一直在12.0-13.0/公斤之间。受20089月“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牛奶价格至今仍受影响,奶农养殖效益开始反弹,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开始回暖。同时饲料价格也在上涨,冲抵了畜产品价格的上涨,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变化不太明显。受饲料的主要成份玉米、豆粕价格不断上涨的拉动,饲料价格持续走高。10月份玉米价格上升到1.60—1.78/公斤,豆粕价格上升到3.60—3.90/公斤,尽管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但面对如此之高的饲料成本,想养殖的农民还是望而却步。这势必影响畜产品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健康有序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民收入增长放缓

2009年,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6%,但增幅回落了6.9个百分点,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的增幅也大体在8%左右,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放缓。而同期全市整体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增速逐步加快。如何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增幅,让农民收入增长提速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三)农村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缓慢

由于信息滞后、农技推广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也往往造成农产品积压或售价不高,农民很难获得预期收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基层农技服务推广力量薄弱,投入不足,一些基层农技单位,特别是乡镇一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很难发挥自身作用,从乡镇到农户的技术推广衔接不完善,科技入户渠道不够通畅。

(四)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2009年郑州市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为防止大旱大涝来袭,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至关重要。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就现阶段而言,应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平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

(二)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工就业前的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一些仅靠出大力就业的农民工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扩宽其就业渠道,提高其就业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扶持有资金的涉农项目在农村落地开花。在农村培育一批叫得响,对城里人有吸引力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进而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良种的推广应用,因此,努力通过农业技术讲座、组织专门培训等活动,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园建设,培育科技示范农户。抓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展示、推广和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向科技要效益,以农业科技的推广,带动产量的提高和效益的不断增加,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积极构建乡镇、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户享受到及时的信息服务。

(四)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全面提升地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管理机制,维护设施正常运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充分发挥现有农用基础设施效益。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