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郑州市农调队  时间:2010-08-18 00:00  

2010年上半年,郑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全市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为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保持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4亿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65元,同比增长10.2%

一、夏收粮油生产形势及春播情况

(一)夏季粮油生产情况

今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为176.37千公顷,与去年持平。夏粮总产为79.9万吨,比去年增长0.5%,连续六年增产;平均单产302.1公斤,比去年增长0.5%,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夏油播种面积为10.82千公顷,比去年下降1.2%,夏油总产为1.5万吨,比去年下降7.9%

(二)夏季粮油生产的特点

1.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随着郑州市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市斤提高3分钱,使每市斤小麦价格达到0.94元,农民保持了较高的种粮积极性。3月底,全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已落实到户,100多万农户拿到补贴资金突破3亿元,亩均补贴比去年增加0.42元。加之麦播期间土壤墒情较好、腾茬早,为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供了条件。今年夏粮播种面积呈现出稳定略增的态势。播种品种主要有豫麦49、周麦18、郑麦9023、郑麦9694、豫麦58、矮抗58,其中优质品种达到80%。

2.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

从小麦播种以来的生长情况看,由于播种时底墒充足,基本实现一播全苗。入春后,全市又适逢降雪,麦田墒情较好。进入3月份,全市抓住气温逐步回升的有利时机,督促指导农民抓紧浇水施肥,全市苗情全面转好顺利进入拔节期。4月份,小麦进入孕穗期,是形成穗粒数的关键时期,要求适宜温度为10-15413-21日连续多日低温,地表温度最低接近0,对小麦穗分化非常不利。全市农业部门迅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不同类型麦田进行苗情调查,并制定了水浇地麦田要及时进行浇水、喷洒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麦田后期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弥补灾害损失。五月上旬,全市苗情与上年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西部旱地苗情普遍好于上年;东部水利条件较好地区较上年出现生长期后延但苗情尚好。五月中旬,全市范围均出现降雨,尤其是西部地区,雨量适中、墒情对灌浆期旱地小麦的攻籽作用明显。天时、地利、人和确保夏粮增产增收。

(三)蔬菜生产大逆转

由于去年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偏弱、价格偏低、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的制约蔬菜产量大幅减产,较上年下降7.1%。而今年,在气候风调雨顺、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同时推动下,蔬菜产量大幅反弹,产量达到132.6万吨,增长9.1%,带动种植业增长近4.5%

(四)春播主要农作物播种情况及特点

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春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71.5千公顷同比增长0.7%,为全年农业生产打下基础。套播数量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加,长势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1.春播玉米、红薯面积增加

玉米、红薯播种面积同比有较大增加。早玉米播种面积8.5千公顷同比增长6.0%。红薯播种面积6.6千公顷同比增长4.9%。受进口大豆和市场的影响,豆类播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播种面积为0.34千公顷,同比下降66.7%。春播粮食作物总面积略减,2010年春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千公顷,同比减少0.8%

2.油料和蔬菜播种面积保持稳定

2010年,油料播种面积21.7千公顷,同比增长了0.3%。蔬菜播种面积18.3千公顷,同比增长了0.9%

3.棉花播种面积扩大

近年来随着棉花补贴及销售价格的升高,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加。今年,棉花播种面积4.2千公顷同比增长了4.4%

二、畜牧业生产情况

上半年,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上半年郑州市肉类总产量达11.6万吨,同比增长3.0%;禽蛋产量达10.9万吨,同比增长8.5%;牛奶产量达21.6万吨,同比增长8.4%。猪、牛、羊、家禽平稳发展。

(一)生猪生产情况

上半年,猪肉产量为7.6万吨,同比增长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由于生猪价格低、疫病困扰、养殖成本高、市场行情不稳定、流动资金不足等因素,致使农民生猪补栏积极性受挫,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2月份以来,郑州市猪肉和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跌幅为22%。生猪价格已由200912月份的13.2/公斤,跌至10.2/公斤,跌幅为22%,猪肉价格已由200912份的18/公斤,跌至15/公斤,跌幅为11%

(二)奶业生产情况

奶业生产快速复苏,其中牛奶产量达21.6万吨,同比增长8.4%。生鲜乳生产量价齐升,奶牛养殖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生鲜乳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提高。总体来看,当前奶业生产形势平稳。

(三)家禽生产情况

上半年,禽肉产量达2.3万吨,同比增长2.1%,比去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禽蛋产量达10.9万吨,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随着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行情下滑,大部分养殖场户已出现亏损,尤其是肉鸡亏损较为严重,使得养鸡场户有压缩规模的意向,养殖户积极性受到打击。上半年郑州市家禽出栏1984.6万只,同比增长2.0%,增速下降。

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成本因素。玉米价格居高不下,每公斤2.0-2.1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9%,豆粕每公斤3.2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6%,养殖户使用配合饲料,每吨成本提高400元左右。另外,人员工资大幅增长,成本增加。二是季节变化。进入5月份后,畜禽产品消费进入淡季,需求量减少。三是疫病因素。

三、农民现金收入增长情况

调查显示,上半年,郑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65元,同比增加543元,增长10.2%,增幅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10元,同比增加246元,增长12.5%,增幅高于现金收入2.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6.9%上升到37.7%,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5.3%。增长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本乡()地域内得到的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得到的收入1659元,同比增长10.9%,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75.1%。在本乡()地域中务工收入的增加仍然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保证。二是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外出从业得到收入407元,同比增长22.3%

(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持续增长

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065元,同比增加213元,同比增长7.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比重高达52.3%,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9.3%

在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第一产业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824元,同比增长6.1%,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比重为59.5%。部分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双增”,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二产业的人均现金收入474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工业人均现金收入416元,同比增长10.2%;建筑业人均现金收入58元,增长48.9%

第三产业人均现金收入767元,同比增长7.0%。其中,批零贸易业、饮食业现金收入人均277元,增长15.2%,高于农民现金收入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批零贸易业、饮食业现金收入增长加快,成为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亮点。

(三)非生产性收入平稳增长

上半年,农民非生产性人均现金收入590元,同比增加84元,增长16.6%。其中:人均财产性收入347元,同比增长13.9%;人均转移性收入243元,增长20.6%。

财产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长较高,上半年人均67元,同比增长39.1%。转移性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养老金标准持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四、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部份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一方面,生猪价格大幅走低。1-6月份生猪一直在低位运行,生猪价格已由200912月份的13.2/公斤,跌至6月中旬的10.2/公斤,跌幅为22%;猪肉价格已有200912份的18/公斤,跌至6月中旬的15/公斤,跌幅为11%。致使农民生猪补栏积极性受挫,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大蒜价格的一路飚升,常年中牟大蒜收购价在0.61.2/公斤,20089月份收购价格跌至0.160.18/公斤的低谷,2009年,蒜价持续低靡,至5月新蒜上市,混级蒜收购价为每公斤0.240.60元,价格相对平稳。进入6月份,形势突变,随着甲流预防的深入,蒜价也一路飚升,截止20098月,混级蒜每公斤已突破5元,较三个月前价格竟然上涨700%。今年早熟大蒜自5月上旬开始上市。进入2010年以来,中牟大蒜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以库存早熟混级蒜为例, 20101月,每公斤2.9元; 2月每公斤3.0元; 3月每公斤3.5元; 4月,每公斤4.5元。5月新蒜上市收购价每公斤3元。

(二)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郑州市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转移压力加大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都要求劳动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有的甚至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农户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就业劳动力总数的30.6%。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但不能适应国内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

五、对策和建议

(一)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适当干预,稳定价格,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对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行适当补贴,避免因价格较低,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市场供给。二是对价格较高的农产品适当干预,加大对哄抬物价的个人及企业的监督和处罚。三是启动主要农产品储备机制,平衡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增强农民信心。四是建立价格预警机制,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正确指导农民生产的机制措施。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田间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地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管理机制,维护设施正常运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充分发挥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的效用。

(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基础。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二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强化劳动力组织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三是加大劳动力从业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