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来源:农调队  时间:2012-09-13 00:00  

十六大到十八大郑州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十六大以来,郑州市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强化。这一时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政策措施,2004年,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5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2007年,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郑州市认真贯彻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农民得到了大实惠。

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郑州市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82.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5.5亿元,201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1.0%,年均递增4.8%;粮食总产量从2002年的139.9万吨增加到166.7万吨,增长19.2%,年均递增1.9%,实现了连续九年增产;蔬菜总产量从2002年的237.5万吨增加到293.4万吨,增长23.5%,年均递增2.4%。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得到了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377元增加到1105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长2.3倍,年均递增14.1%。农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全市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粮食连续九年增产

十六大以来,郑州市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种植业生产模式。郑州市种植业生产由过去以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逐步向粮、经并举,注重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单位产量,以质取胜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极大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1年,郑州市粮食种植面积为363.4千公顷,比2002年下降3.5%;但粮食总产量却达到166.7万吨,比2002年增加26.8万吨,增长19.2%,年均递增1.9%;单产达到305.8公斤/亩,比2002年的248公斤/亩增长23.3%年均递增2.4%

(二)油料产量稳步提高

   十年来,全市油料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2011年,油料种植面积为51.8千公顷,比2002年下降9.1%;油料产量为18.6万吨,比2002年增加2万吨,增长12.1%,年均递增1.2%;单产为239.3公斤/亩,人均占有20.9公斤。

(三)蔬菜、水果生产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近十年,郑州市蔬菜、水果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城乡居民对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另一方面,郑州市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蔬菜和水果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种植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蔬菜产量达到293.4万吨,比2002年增加55.9万吨,增长23.5%,年均递增2.4%,人均占有量为331.3公斤;水果产量为30.7万吨,比2002年增加10.4万吨,增长51.1%,年均递增5.1%,人均占有量为34.7公斤,比2002年增长17.4%。与此同时,蔬菜、水果等生产积极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日趋增强,比较效益不断提高,为蔬菜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2011年,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在农业部例行监测中的合格率均居全国前列。

(四)林业成绩显著

十年来,郑州市大力开展森林生态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生态农业建设,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封山育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为骨架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增强和恢复生态功能,林业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城市,在以城区为中心的2896平方公里区域内,按照“一屏、二轴、三圈、四带、五组团”的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对沿黄河大堤、主要河流、铁路、公路进行了通道绿化,同时在市郊的西北、西南、南部、东南、东北集中连片造林,分别形成五个大的森林组团。生态森林的建设,不但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库,遏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和休闲之地,并成为城市的大氧舱。2011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5.7%,林木覆盖率达到33.2%,林业用地面积341.2万亩,有林地面积286.8万亩,活立木蓄积1441万立方米。

2011年全市完成林业生产总值2.9亿元,比2002年的2.2亿元增长28.1%2011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2.9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0千公顷;四旁植树661.5万株。

(五)畜牧业增长迅速

十年来,郑州市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一步强化,全市生猪协会、奶业协会、饲料兽药协会相继成立,成为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十年,郑州市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2011年畜牧业产值达100.2亿元,比2002年增加72.3亿元,增长2.6倍,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6%,比2002年的33.9%提高8.7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市场,改善了全市人民的膳食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途径。畜牧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210万头,比2002年增长13.1%;家禽出栏4265万只,比2002年增加1794.7万只,增长72.6%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4.2万吨,比2002年增长16.7%,年均递增1.9%,人均占有量为27.3公斤,比2002年减少2.8公斤;禽蛋总产量达到21.5万吨,比2002年增长42.0%,年均递增4.7%,人均占有量为24.2公斤,比2002年增加2.2公斤;奶类总产量达到50.3万吨,是2002年的6倍,年均递增55.6%,人均占有量为56.8公斤,比2002年增加44.6公斤

(六)渔业快速发展

渔业政策不断得到优化,产业化稳步推进,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不断改良,水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为14.4万吨,是2002年的2.4倍。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郑州市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形成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局面。到2011年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1.3%,油料播种面积的比重为10.2%,蔬菜播种面积的比重为15.2%;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58.8%下降到2011年的49.7%;牧业由2002年的33.9%提高到2011年的42.6%,渔业由4.6%提高到5.2%。在传统种、养业发展的同时,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如中牟的大蒜、新郑的大枣已成为当地龙头企业的拳头产品,荥阳的畜牧业撑起了农林牧渔业的半壁江山,比重达到了52.0%

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十六大以来,郑州市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郑州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郑州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种苗使用上加快良种化进程。2011年粮食优良品覆盖率达到 95%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广泛应用。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技术,在80年代末兴起,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地膜覆盖面积已达62.7千公顷,比2002年增长30.0%三是大棚蔬菜技术、地膜覆盖水果栽培技术、大棚养鸡技术等一系列保护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迅速推广。尤其是养殖业技术发展更快,主要畜禽繁育技术、饲养技术、饲料及防疫技术、工厂化规模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饲料添加剂技术及配合饲料的开发和推广,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田灌条件明显改善

为提高土地生产率,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水利建设当作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大量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2011年,郑州市已配套机电井达4.8万眼,比2002年增加0.4万眼,增长7.1%;排灌动力机械达到9.5万台,增加2.2万台,增长30.0%;排灌机械动力达到74.0万千瓦,增加12.7万千瓦,增长20.6%;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6.3公顷增加13.6千公顷,增长7.4%。大大缓解了旱涝灾害的困扰,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郑州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来抓,加大投入,促进了郑州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21.2万千瓦,比2002年增加143.7万千瓦,增长38.1%,年均递增3.6%;机耕面积241.3千公顷,比2002年增长2.5%;机播面积322.5千公顷,比2002年增加144.7千公顷增长81.3%,年均递增6.8%;机收面积291.6千公顷比2002年增加124.7千公顷,增长74.7%,年均递增6.4%;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0%。全市共有拖拉机12.7万台,比2002年增加2.8万台,增长28.6%;联合收割机0.58万台,比2002年增加0.39万台,是2002年的3.1倍,年均递增13.1%;农用运输车11.7万辆,比2002年增加3.1万台,增长35.6%,年均递增3.4%2011年全市农村用电量38.3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加6.6亿千瓦时,增长20.8%,年均递增2.1%

(四)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抗灾能力全面提高。2011年,除险加固22座小I型水库,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引黄提灌等;新建农村公路578公里全市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96.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千公顷

(五)化肥、农药施用更加科学

近年来,郑州市加大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推广配方施肥,科学用药,增加了产量,减少了投入,农民由被动变主动,以前施用的化肥主要是单一的氮、磷、钾肥,近年复合肥施用量大增。2011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23.6万吨(折纯量),比2002年增加2.6万吨,增长12.4%,年均递增1.3%,氮、磷、钾和复合肥的比重由2002年的41.921.310.126.72011年的32.818.38.940。农药的科学施用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业增产起了重要作用。

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近年来,维系多年的单一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被打破,出现了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农村土地开始流转。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取代了家家户户散养的局面。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开始转向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一)农业经营模式发生较大变化

农业生产方式由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分散经营,再逐步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农业经营由传统的“劳动力农业”向“机械农业”转变,加快了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的转变。围绕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有少数农户对土地进行了转包,土地实现了向种田能手集中,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2011年底,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406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12.3万个。农村合作组织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农户逐步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二)畜牧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变

   郑州市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取代了一家一户散养的局面。2011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14个,占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37%。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5家,带动农户3万余户。2011年,全市荣获“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的养殖企业达到14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户937家、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达到351个、存栏蛋鸡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2436家、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规模养殖场户366家、万只以上标准化养禽场1061个、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场(小区)有86个,生鲜乳收购站91个。全市奶牛、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83%96%75%,分别比2002年提高33个、18个和33个百分点。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出口创汇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实现了出口创汇,目前,郑州市已有蔬菜、大蒜、红枣、啤酒、水产品、畜产品、蜂产品、中药材以及速冻食品、面粉制品、鲜切花卉等10大类20多个品种农产品,出口到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等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2011年,郑州市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出口生产基地总数达到2万余亩;全年完成农产品出口创汇额19100万美元

(四)观光休闲农业长足发展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涌现出一大批融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都市观光休闲农业长足发展。2011年,全市范围内已建成规模型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包括农庄、山庄)93个,其中万亩以上的1个,千亩以上的19个,500亩以上的8个,特色村14个,农家乐380个。形成了几个初具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聚集区,如惠济区沿黄休闲农业产业带。

(五)农业产业化有效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62,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50家,形成了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乳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一批现代产业集群。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2011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了郑州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十六大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消费也开始逐步向宽裕型、享受型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农村交通更加便利

2008年,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通了公路。2011年,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总里程达1.1万公里,比2006年增长3.6%,其中,二级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1138公里,占总里程的10.3%;三级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1368公里,占总里程的12.4%;四级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7209公里,占总里程的65.4%

(二)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1年,郑州市完成合村并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31个,解决农村43.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扶贫搬迁1.67万人,新建镇、村地埋式垃圾中转站611座,为8.6万个农户实施了厕所无害化改造。48%的农村居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85%的农村居民家庭使用清洁能源;69%的农村居民家庭住宅外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路面。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年的36.8平方米增加到54.9平方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按计划新建、改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个,农村文化大院200个,新建农家书屋750个,免费培训文化管理员1000名。

(三)农村医疗制度更加完善

2003年,郑州市新农合开始试点,2006年覆盖全市。2011年,新农合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230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全市参合农民人数达417.4万人,参合率98.3%;新农合累计报销补偿费用23.98亿元,受益农民高达3197万人次。大病补偿封顶线由6万元统一提高到10万元。全市共有1134万人次享受了新农合补偿,补偿医疗费用8.1亿元。其中,享受到1万元以上补偿的有1.0万人。

(四)农村社会保障更加健全

2011年,郑州市第10次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农村由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180元,农村低保保障7.8万户12.4万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1.9亿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全年共有农村五保1.2万户,发放五保供养资金3924.5万元。

(五)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其中7年增速在两位数以上2011年,郑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050元,比2002年的3377元,增加了7673元,是2002年的3.3倍,年均递增14.1%;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为7622元,是20022171元的3.5倍,年均递增14.8%

(六)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结构不断提升

十年来,郑州市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食品消费由温饱向吃好再向多元化转变。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为2059元,比2002年增加了1309元,是2002年的2.7倍,年均递增11.9%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27.0%,比2002年下降了7.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粮食145.4公斤,比2002年减少了53.0公斤;消费肉、蛋、水产品27.6公斤,比2002年增加了13.7公斤;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443元,是2002年的5.8倍,占食品支出比重由10.1%上升到21.5%二是衣着消费开始向个性化转变,崇尚自然、休闲、舒服逐渐成为主流。2011年,人均衣着消费为574元,比2002年增加了390元,是2002年的3.1倍,年均递增13.5%三是居住消费向舒适型、观赏型转变。2011年,人均居住支出2240元,比2002年增加1769元,是2002年的5.8倍,年均递增18.9%。近年农村居民新盖的住房大多都是两层以上的小楼,并开始进行了室内精装修,居住条件较以前有了根本性改变。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装修生活用房和购买室内装饰品的支出为233元,是2002年的8倍。四是耐用品消费越来越繁多。2002年,郑州市农村居民的“四大件”,洗衣机、彩电、冰箱和摩托车百户拥有量分别为85台、88台、26台和47辆。到了2011年,洗衣机、彩电和冰箱已经普及,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了112台、127台和90台,其中摩托车基本被取而代之,其百户拥有量达到69辆。新兴耐用品开始进入农户家中,如空调、电脑、微波炉、热水器、数码相机等等,2011年,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88台、38台、19台、54台、15台。五是交通和通讯消费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人均221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0元,年均增长18.3%,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2.9个百分点。生活用汽车逐渐进入农家,固定电话也被移动电话所取代,2011年,百户拥有量分别为18辆和246部。六是医疗保健越来越完善。2011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2002年的134元增加到2011年的508元,年均增长16.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98.5%

回眸十六大以来,郑州农业农村社会经济亮点纷呈,十年城镇化历程,郑州市走进了一个新的城镇化时代,一个更加现代、宜居的城乡体系正在成为现实。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犹存,信心与勇气同在,只要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郑州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让我们统一思想、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