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在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中崛起—十八大以来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来源:本站  时间:2017-09-15 17:43  

十八大召开这五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郑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统筹推进“四大重点”工作,五年来,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率先在全省接近建成小康社会。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战胜了许多困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连上台阶。2012年,生产总值突破5千亿,2013年突破6千亿,2015年突破7千亿,用4年时间跨越了三个千亿台阶,2016年达到7994.2亿元。GDP年均增长9.6%,比全国、全省分别高2.4个和1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处于前列,郑州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16年,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第17位,比2012年前移3位,超越唐山、沈阳和大连;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第15位,前移2位,超越沈阳和大连。  

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人均GDP在2013年突破1万美元,2016年达到82872元,比2012年增加21187元,平均每年增加近5300元。

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郑州在全省的龙头作用持续增强,首位度逐年提高。2016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9.9%,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32.1%,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17.9%,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77.3%,比2012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2016年12月公布《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均明确指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郑州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18位。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市按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实现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比重超过高耗能行业的两大标志性突破,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框架初步确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5︰53.2︰44.3调整到2016的2.0:47.3:50.7,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超出第二产业3.4个百分点;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达到49%,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超出六大高耗能行业8.9个百分点。

工业主导产业优势凸显。五年来,郑州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和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建成了全球重要智能手机生产基地,2016年智能手机产量近2.6亿部,其中苹果手机1.25亿部,占全球苹果手机出货量的1/7;宇通客车成为亚洲最大客车生产基地,生产的新能源客车2016年达到2.8万辆,市场占有率国内行业第一;好想你、三全、思念等叫响全国。2016年,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2294.亿元,比2012年年均增长11.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1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达到9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五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10.2%,比2012年提高3.3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增加值年均增长8.2%,占GDP的比重达到4.9%,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6年,新郑国际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45.7万吨,五年年均增长40%左右,增长在全国大型机场名列前茅;从2013年7月18日开行首班班列以来郑欧班列累计开行507班,班数、货重、货值均位列全国第一,综合影响力位居国内亚欧班列首位;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加快推进,2016年业务量达到8233万包,累计进出口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全国试点城市领先水平。

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五年来,郑州集中精力努力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经济增长坚强载体,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成为全省首个超2千亿产业集聚区,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名列全省产业集聚区“十强”前三名;全省仅有的2个6星级产业集聚区全在郑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去降补”政策,2016年,原煤产量2512.4万吨,比2012年减少2055.6万吨,下降45%;水泥下降7%。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基本控制在合理区间,2016年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下降26.9%;全民落实营改增,企业税费下降。

三、开放创新不断深入

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五年来,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市调结构、促转型、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点,2016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8%,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8件,全市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50.2亿元。荣获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企业孵化能力跃升至全国第2位。“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年度任务圆满完成。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了快递业务迅猛扩张。2016年网络零售额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3.7个百分点。2016年,快递业务量4.2亿件,比上年增长44.8%。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50.3亿美元,年均增长11.3%;其中出口总额突破317亿美元,年均增长11.8%。外贸转型趋势明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出口主导,电子信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大幅提高。

引进外资成效显著。2016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0.3亿美元,五年累计148.1亿美元。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五年来,郑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类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品质,尽快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风貌。

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五年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成启用,2016年机场旅客吞吐量2076.3万人次,跨入国内大型机场行列。郑州高铁东站投入运营,郑西、石武高铁全线通车,郑开、郑焦城际高铁建成通车,郑合、郑万、郑济高铁开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路网顺利推进。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首次明确郑州为全国十二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畅通郑州工程建设效应初显。五年来,郑州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畅通工程”,构建服务区域、紧密衔接、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城市脉络有效畅通。地铁1号线、2号线通车运营,5号线顺利推进;15个环城高速出入口,“两环31放射”,京沙快速、陇海高架、农业路高架、三环快速路等10条市域快速路建成通车,市区井字加环线路网形成,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绿色发展进展顺利。全力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改造关停燃煤锅炉,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率98%;积极推进绿化美化行动,新建提升改造一批街头游园并免费开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森林覆盖率达到35%。市区85%的区域用上南水北调优质水源;新增天然气用户47.6万户,新增供热面积2701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日处理能力由96万吨提高到154万吨,城市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五、民生质量持续改善

五年来,郑州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每年精心实施10大民生实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民生之本日益巩固。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带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60.1万人。就业的增加对外来人口的吸纳效应持续显现,城市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6末,全市常住人口972.4万人,比2012年增加69.3万人。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1%,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增收措施,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214元,比2012年增加8968元,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426元,比2012年增加5895元,年均增长10.1%。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9:1缩小到2016年的1.8: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公平和兜底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逐年上调,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体系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延伸,促进各类群体享有基本社会保障。2016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70.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81.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76万人。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廉租房、公租房”政策体系,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生活品质逐步提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凸显。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23210元,比2012增加6600元,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595元,比2012年增加4628元,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4.7%和24.6%降低到28.5%和22.5%,反映消费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升级类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长,2016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0辆、移动电话234部,分别比2012年增加32辆和48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50辆、移动电话267部,分别增加28辆和14部。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我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2016年末,全市有幼儿园1516所,比2012(1197所)年增加319所;在园儿童36.8万人,2012年增加5.8万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有小学932所,在校学生83.2万人;普通初学306所,在校学生34.4万人。实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全市有普通高校56所,本专科在校学生88.9万人。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形成新优势,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8所,在校学生28.8万人。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优化。  2016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963个,卫生机构床位8.6万张,比2012年增加2.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9.5万人,增加3万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4岁。     

文化惠民成效明显。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屡创佳绩。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5.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7%。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竞技体育大赛中成绩斐然,在伦敦奥运会获金牌2枚并破1项奥运会记录;在韩国仁川亚运会获金牌8枚并两次打破亚洲记录;在全运会获金牌8枚。群众性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热潮逐步形成,建设更新一批体育设施和健身园。

回首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高起点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国家在支持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先后把航空港试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规划、试点平台落地郑州,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把握大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如今,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一定要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一枢纽一门户一基地四中心”和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向改革开放要活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