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9-23 00:00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坚持实施科教兴郑、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企业景气指数上升。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9.8 %;第三产业增加值330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7∶49.2∶45.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008元。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9.8%,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6.0%,占非公有制经济的87.2%,分别比上年提高5.1个和2.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基本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市场价格降幅缩小。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 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降幅分别比上年缩小2.3个和0.3个百分点。除居住价格上升9.3%,衣着类价格上升0.5%、服务项目类价格上升5.8%外, 多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分类价格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7.9万人,其中城市从业人员109.3万人,城市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3.6万人。再就业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有关下岗安置的各项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24万人,比上年下降25.7%;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2.38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50.1%。年末劳动部门城镇登记失业率2.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突出;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物价总水平仍呈负增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种植业战胜严重旱灾,粮、棉、油、菜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58.7万吨,比上年增产6.7万吨,增长4.3%。其中夏粮总产量74.8万吨,比上年增长6.4%;秋粮总产量83.9万吨,比上年增长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粮经作物的比例由上年的77.6∶22.4调整为74.9∶25.1。油料产量快速增长,总产量15.0万吨,增长28.2%;棉花总产量0.58万吨,增长9.4%;蔬菜产量再创新高,达177.8万吨,增长26.3%。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无公害蔬菜、瓜果等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规模扩大。“九五”时期,累计粮食总产量达783.6万吨,年均增长2.5%。     
    
造林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8%,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9千公顷。郑州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畜牧业保持发展势头,渔业迅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8.8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15.4万吨,增长7.0%。奶类总产量4.97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4.1万吨,增长48.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59.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8%;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汽车分别达到9.85万台和7.72万辆,比上年增长5.5%和9.7%;全年农村用电量28.1亿千瓦时。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4.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倍。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围绕国企“三年脱困”和全市工业增长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出现重要转机,一举扭转了自1998年以来低速增长的被动局面,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 3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9.1%。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7.0亿元,比上年增长9.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6.8亿元,增长3.6%;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增长5.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增长1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1.7亿元,增长2.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12.0%,增幅高于轻工业9.7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8.4亿元,增长7.2%;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10.3%。从工业行业观察,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增速都呈高速发展,分别比上年增长32.9%、36.3%和38.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产销率为97.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5.7亿元,增长20.3%;其中,实现利润27.1亿元,比上年增长41.7%;亏损企业亏损额5.4亿元,比上年下降11.2%;年末产成品资金占用49.8亿元,比上年下降0.4%;资产负债率64.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6%,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92.7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31.2亿元,增长30.1%,其中利润8.6亿元,增长1.7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5%和31.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39.4%,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完成建安工作量103.1亿元,增长32.0%;实现利税2.7亿元,增长32.4%。施工单位工程个数528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146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9.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12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3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投资149.6亿元,增长2.3%;集体经济投资70.6亿元,增长12.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8.2亿元,增长33.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在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2亿元,增长5.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7.9亿元,下降8.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4.2亿元,增长1.5%。按三次产业观察,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9.3亿元,比上年下降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工业增长较快,全年投资14.1亿元,增长17.5%,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2.2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16.5亿元,增长13.8%。“九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7.8亿元,年均增长14.6%。     
    
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达66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3.8%。新增固定资产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5.5%,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市话程控交换机29万门,乳制品500吨/年,粮食仓库储量1.23亿公斤,铝加工880吨/年,耐火材料制品3500吨/年;医院病床1040张,学生席1.88万个,建筑面积达7.9万平方米。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59项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2.4亿元。其中:全长15.56公里的航海路、西环路南段拓宽工程已建成通车,金水大道综合治理工程全面竣工,郑州供水工程、郑州污水净化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营,河南报业大厦已竣工交付使用,郑州热力总公司兴隆铺热电厂工程2×2.5万千瓦供热机组已部分运行,“九桥九路”工程、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登封铁路工程、郑州园林绿地建设工程等进展顺利。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2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3%。其中铁路156.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公路70.1亿吨公里,增长15.1%;航空128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8%。完成客运周转量125.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 9.1%。其中铁路60亿人公里,增长10.5%;公路56.3亿人公里,增长7.8%;航空8.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3%;电信业务总量40.5亿元,增长34.0%。市话总容量204万门,比上年增长51.1%;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5.5万户,增长12.3%,年末用户达到58.3万户。全社会年末电话机数204.5万部,比上年增长28.9%。公用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公用电话 3.6万部,比上年增长24.1%;IC卡电话1.15万部,比上年增长1.3倍。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继续高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8.5万户,比上年增长4.9倍。     
    
六、国内贸易     
    
扩大内需见成效,市场销售稳中趋活。2000年各商业企业以“假日经济”为契机,鼓励引导刺激消费,激发了广大市民的购买积极性,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1.9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38.6亿元,增长10.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07亿元,增长11.2%。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完成214.2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47.9亿元,增长14.6%;制造业34.6亿元,增长6.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36.1亿元,增长5.5%;其它零售行业零售额12.8亿元,增长5.3%。“九五”时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1417亿元,年均增长16.0%。     
    
商贸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贸易业餐饮业网点12万个(含个体批零贸易、餐饮商户及商品交易市场内摊位数),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企业单位数6658个;商品交易市场330个,其中:综合市场181个,专业市场142个,其它市场7个。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8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总额253亿元。全市已形成以二七广场、碧沙岗、花园路为中心的三个一级市场为龙头,以十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性二级市场和数十条特色一条街为骨干,以遍布全市的商贸市场和居住区的连锁店、便民店形成的三级商业群为基础的零售商业服务网络。郑州市场的辐射力日趋强劲,已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商品交易最活跃、最集中的商贸城市之一。2000年成功地举办了河南经济贸易洽谈会、豫沪经济合作洽谈会暨2000年上海商品博览会、大连商品郑州展销会和郑州商品交易会等大型贸易活动。     
    
七、对外经济     
    
全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直接进出口总额899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直接进口总额27837万美元,增长18.2%;直接出口总额62145万美元,增长18.4%。分地区看:出口亚洲33119万美元,增长20.8%,出口南、北美洲分别为3258万美元和9309万美元,分别增长53.7%和19.6%,出口欧洲13574万美元,增长12.1%,出口大洋洲689万美元,出口非洲2195万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全年新批外资企业70个,合同外资额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5.3%;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6%;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921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4.2%;对外借款21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7.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发展。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98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4%;完成营业额50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派出人数3157人,年末在外6555人。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全年接待过夜的海外游客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其中外国游客3.9万人次,华侨0.4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8万人次。旅游创汇46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旅游总收入达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全市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亿元,比上年增长 18.8%;其中工商税收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地方财政支出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用于文教科学事业费支出7.8亿元,增长21.1%;用于城市维护费支出4.3亿元,增长37.2%;用于基本建设支出3.3亿元,增长71.4%。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突破千亿元达1215.4亿元,比年初增加220.4亿元,增长22.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5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9.4亿元,增长2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5.8亿元,比年初增加48.4亿元,增长9.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1.9亿元,比年初增加144.9亿元,增长19.7%。其中短期贷款578亿元,增长10.2%;中长期贷款178.5亿元,增长49.8%。     
    
截止2000年底,全市已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达108.9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 1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亿元,增长11.5%;人寿险保费收入7.2亿元,增长16.6%。全年赔付额2.8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99亿元,赔付率45%;人寿险赔金额0.9亿元,赔付率48%。全市共有160万人参加了各种类型的人寿保险,4.1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实施“科教兴郑”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4.07%,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全市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85个,比上年增长5.7%;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万人,比上年增长3.1%。共培养“星火人才” 2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556项,已开发出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6项,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的产品15项。全年有136项成果荣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进入技术创新“6122工程”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创利润9.7亿元,上缴税金1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5%和28.1%。新产品上缴税金2.4亿元,增长43.8%。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年末经省认定的全市高新企业发展到28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85项。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61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获得专利批准880件,比上年增长15.8%。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业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3.2%。2000年全市有普通高校20所,成人高校1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处。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8万人,比上年增招1.4万人,增长40.0%;在校学生11.7万人,比上年增长32.9 %。在校研究生1990人。成人高校招生2.9万人,在校生6.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1万人。全市普通中学456所,比上年增加7所;在校生41.8万人,增加5.5万人。全市普通高中89所,增加11所,在校生6.8万人,增加1.2万人;普通初中 367所,在校生35万人,增加4.4万人;小学1903所,在校生78.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小学升学率达99.13%。以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及下岗培训为主的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53.9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业完成增加值6.8亿元,增长10.3%。以“五个一工程”为代表的文艺精品生产取得丰硕成果。围绕现代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现代豫剧《老子、儿子、弦子》、电视剧《生死较量》、舞蹈《闹丰年》和《杨门巾帼》等先后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国家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群星奖”。以“热爱家乡,增辉郑州”为主题,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597场,活动参与人数100万人次,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6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15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4套频率节目),有线电视台2座,用户达71.7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卫生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7.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88个,床位2.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05万人,护师、护士0.92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1406个。妇幼卫生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455个。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1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步规范。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体育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11.3%。2000年,全市运动健儿在国家级以上竞赛中共获得奖牌197枚,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奖牌20枚,其中获得7个冠军和6个亚军;在世界比赛中共获奖牌10枚,其中冠军6个,亚军1个;获得全国冠军57个,亚军49个;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发展。在11届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市健儿夺取了5块金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4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542项,总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倍。关停并转和取缔污染严重的小企业308个,比上年增加180家;年削减有机污染负荷8960吨;市区噪声监控覆盖率达到50.0%。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重点加强城市煤烟型污染控制工作,采取取缔煤锅炉和露天烧烤,硬化、绿化“双覆盖”以及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举措,实现了全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市区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达标的“环境双达标”     
    
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59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7.5%。     
    
十二、城市建设     
    
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3.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1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 63.8公里,比上年增长67.9%;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104.3公里,增长2.5倍;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34.8公里,增长58.2%,面积98.9万平方米,增长2.1倍。年末共有公交汽车1342辆;城市公交客运量达2.7亿人次。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24.2万立方米/日;全年售电量78.7亿千瓦时;集中供热面积1383万平方米;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97.5%。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城市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对城市全面进行综合整理。完成了文博、文化、中州绿荫、航海4个广场建设的收尾工作;市区道路保洁面积达到10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0万平方米。全年栽植乔木9.5千株,花灌木87.2万株,草坪12万平方米,垂直绿化12.1万株,新增道路绿地3.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5.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8.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2%。     
    
十三、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9017元,比上年增长9.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5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31元;中心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8元,比上年增长5.0%(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6.1%);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44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5元,比上年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12元,比上年增长8.5%(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33元,增长17.9%。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高低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5.0∶1扩大到6.0∶1。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商品房竣工面积18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4%;商品房销售面积18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倍。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7平方米,增加3.5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达2.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96万人,比上年增长11.5%;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3.76万人,增长4.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统筹和离退休费统筹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4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47.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9倍。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统计数据以《郑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邮电业务总量、增长速度按1990年可比价计算。     
    
3、人口有关数据因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仍在核查,结果将按国务院统一要求另行公布。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