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时间:2004-09-23 00:00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郑州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郑州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73.7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479.6亿元,增长10.0%。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48.9∶46.0变为4.4∶52.1∶43.5。人均生产总值15910元,比上年增长13.0%。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完成增加值497.0亿元,增长21.0%;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45.1%,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7.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八大类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4.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6%,居住上涨4.3%,烟酒及用品与上年持平,其它四类商品价格均低于上年水平。(分类市场价格指数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8.9万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9.95万人,增长10.4%;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8.0万人,增长29.7%。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4.5万人,下降3.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6.7万人,增长7.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7.7万人,增长6.7%;三次产业从业结构比例为34.6∶32.6∶32.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9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7万人,比上年下降28.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积极推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43.7万吨,增长2.7%。其中夏粮总产量74.8万吨,增长18.4%;秋粮由于秋季持续阴雨,气温偏低、日照少等致使产量下降,秋粮总产量68.7万吨,下降10.2%。全年棉花总产量0.64万吨,增长13.1%;油料总产量16.9万吨,增长1.9%;蔬菜总产量236.4万吨,下降0.5%。     
    农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作物比重持续上升。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3.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9.8千公顷,增长1.9%;优质专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1.3千公顷,增长13.1%;油料种植面积58.2千公顷,增长2.2%。粮经比由上年的70.6∶29.4调整为69.5:30.5。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畜牧业、渔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2.3万吨,比上年增长7.8%,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1.8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16.3万吨,增长7.8%。奶业发展迅猛,奶类总产量12.2万吨,增长45.4%,其中牛奶产量8.8万吨,增长53.9%。水产品产量6.2万吨,增长1.7%。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林业生产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退耕还林、绿化通道、风沙治理建设为突破口。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3.2%;其中退耕还林12.3千公顷,增长23.2%;防沙治沙1.7千公顷,风沙源生态治理3.1千公顷。共完成通道绿化930公里,增长45.7%。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0.2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96.99千公顷,增长1.5%。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04.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1%;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0.9万台和10.7万辆,分别增长10.0%和23.0%。全年农村用电量32.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拉长工业短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增速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297.4亿元,增长24.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21.6亿元,增长19.2%,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71.9亿元,增长12.5%;集体企业增加值54.3亿元,增长25.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14.0亿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33.9%;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42.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9.8亿元,增长13.9%;重工业增加值227.6亿元,增长27.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优势行业进一步发展。铝、汽车、食品三大优势行业共完成增加值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完成增加值21.1亿元,增长45.9%;铝行业完成增加值27.7亿元,增长19.5%;食品行业完成增加值36.4亿元,增长13.7%;三大优势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6%。其他传统行业受市场需求拉动也保持快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70.0%,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增长35.8%,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5.9%和32.1%。     
    企业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工业新产品产值达5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全年新产品产值率6.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2)     
    经济效益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1%,新增销售收入192.8亿元,超额完成销售收入“新增160亿”的目标。利税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07.3亿元,增长30.8%;实现利润52.6亿元,增长5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1.2亿元,增长125.0%。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3334元/人,增长18.6%;流动资产周转速度1.87次/年,比上年加快0.15次/年;资产负债率63.8%,降低0.9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2.5%,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安工作量156.5亿元,增长9.0%;施工单位工程个数615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606个,增长17.0%,投标承包工程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358.6亿元,增长66.7%;城乡集体经济投资91.4亿元,增长18.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52.3亿元,增长7.8%。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28.9亿元,增长92.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5.5亿元,增长76.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4.3亿元,增长24.5%。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1亿元,增长28.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59.9亿元,增长65.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24.3亿元,增长40.8%。总量中工业投资完成157.9亿元,增长66.4%。     
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602个,比上年增长14.7%。项目建成投产率30%。新增固定资产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5.6%。     
    重点项目投资加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54项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6%。其中,全长53.01公里的郑州至少林寺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宇通公司与德国MAN合资高档豪华客车生产线、永通特钢合金钢生产线等相继建成投产;河南豫联能源集团发电机组工程已完工部分投入试运;供水工程邙山干渠改造工程已完成全线通水;桐柏路、货栈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已通车,郑州环城高速公路全线开工;东风渠、熊耳河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青少年宫主体工程已竣工;中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已开工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设施建设、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1.1亿元,增长1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8.8亿元,增长9.8%。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完成404.8亿元,增长11.0%;餐饮业零售额57.9亿元,增长16.0%;其它零售行业零售额17.1亿元,增长5.4%。住宅、汽车、电脑、移动电话等反映消费结构升级的产品持续旺销;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春节”黄金周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实现1.58亿元,同比增长11.5%;“五一”黄金周受“非典”影响,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同比下降48.8%;“国庆”黄金周十大零售商场零售额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31.1%。     
    商贸城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贸易餐饮业网点12.4万个,其中批零贸易餐饮企业单位数5648个,比上年增长5.4%。商品交易市场359个,其中综合市场198个,专业市场149个,其它市场12个。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654.5亿元,增长26.3%;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总额332亿元,增长7.3%,市场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方式市场主导地位增强,购物中心、专业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连锁超市经营优势凸显、领域拓宽。     
    据2003年物流普查显示:全市物流单位共有2.1万个,从业人员4.3万人;物流业经营收入128.4亿元,其中物流企业经营收入92.5亿元,个体经营收入35.9亿元。     
大力招商引资,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家乐福、国际知名企业泰国正大易初、天津家世界等一批国内外商业巨头入驻郑州,为商贸城的业态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郑州商品交易会。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直接进口总额5.4亿美元,增长52.5%;直接出口总额8.7亿美元,增长27.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7.9亿美元,增长31.1%;加工贸易出口0.7亿美元,下降1.7%。从出口市场看,出口亚洲4.2亿美元,增长18.8%;出口非洲0.5亿美元,增长48.0%;出口欧洲2.2亿美元,增长40.0 %;出口大洋洲0.2万美元,增长111.7%。     
利用外资迅猛发展。全年新批外资企业98个,比上年增加31个,增长46.3%;合同外资额4.8亿美元,增长125.2%;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112.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7亿美元,增长71.9%;对外借款1.18亿美元,增长162.0%;外商其他投资1500万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继续增长。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完成营业额0.9亿美元,增长18.3%。对外劳务输出2309人次,增长58.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5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7%,其中铁路167.4亿吨公里,增长7.3%;公路84.4亿吨公里,增长8.6%;航空0.1亿吨公里,下降9.5%。完成客运周转量139.8亿人公里,增长0.1%,其中铁路59.1亿人公里,下降5.8%;公路71.9亿人公里,增长6.2%;航空8.8亿人公里,下降4.5%。     
    邮电通讯业迅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7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4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总量52.3亿元,增长27.8%。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26.4万户,增长46.6%,全年新增用户72万户,增长98.9%。全社会年末电话机数432.3万部,增长31.2%。电话普及率达到62部/百人。公用通讯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公用电话23.9万部,增长38.2%;IC卡电话1.78万部,增长12.7%。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39.3万户,增长34.6%。     
    旅游业总收入有所增长。受“非典”疫情影响,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9.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3.9%。全年接待过夜的海外游客5.3万人次,下降44.1%,其中外国游客2.1万人次,下降47.5%;港澳台同胞3.2万人次,下降41.8%。旅游外汇收入2900万美元,下降46.3%。但国内旅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0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国内旅游收入102.5亿元,增长13.9%。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04.9亿元,增长11.0%。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9亿元,增长25.1%。地方财政支出90.3亿元,增长19.2%,其中教育经费支出11.2亿元,增长9.4%;行政管理费支出10.6亿元,增长18.1%;基本建设支出8.6亿元,增长38.7%。     
    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增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434.1亿元,比年初增加463亿元,增长23.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1.8亿元,比年初增加427.5亿元,增长27.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28亿元,比年初增加22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41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主要投向工业、基本建设、农业和个人消费等方面,其中投向工业贷款422.3亿元,比年初增加11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8.5亿元,比年初增加198.9亿元,增长23.4%,其中活期存款338.9亿元,增加64.9亿元;定期存款709.6亿元,增加134.0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3年底,全市有7家股份制企业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通过股票市场发行、配股共募集资金31.8亿元;年末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市价总值达80.6亿元。     
    保险业务迅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25.1亿元,增长33.7%;财产险保费收入7.4亿元,增长12.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8亿元,增长24.7%。全年赔付额7.2亿元,增长82.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4.6亿元,增长46.3%;人寿险赔付额1.2亿元,增长5.1倍;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7亿元,比上年下降9.2%。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稳定、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郑”战略,加快构建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7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290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183项。共有65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郑州首次跨入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行列,全市12个县(市)区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全部达标,有5个县(市)、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     
    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以实施2662工业技术创新计划和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51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个,比上年增加5个。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到975个(含软件产品),新增137个;共有59个项目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219项,技术贸易成交额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专利申请1450件,比上年增长20.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处,在校研究生5430人,比上年增长37.1%。全市普通高校32所,招生8.7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17.6%;在校学生26.5万人,增加5.1万人,增长23.8%。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27所,招生10.5万人,在校学生23.0万人。全市普通高中97所,比上年增加7所;普通高中招生4.3万人,增长4.9%,在校学生11.4万人,增长15.2%;普通初中355所,招生15.7万人,增长12.1%,在校学生45.7万人,增长5.5%;小学1489所,在校学生61.8万人,分别下降5.9%和8.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3.3万人,增长8.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13套频率节目),电视台2座(21套频率节目),中波广播发射台2座(8套频率节目);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场文化活动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以“三讲一树”为主要内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出发点,在以绿城广场为示范点的全市各大文化广场共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次,观众达100万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门诊部、所)327个,比上年增长3.8%;床位2.9万张,增长3.8%;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增长6.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113人,注册护士10663人。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251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3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省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第一名329个,第二名262个,第三名201个。其中世界比赛冠军10个,亚军3个;亚洲冠军4个,亚军3个;远东暨南太平洋地区冠军1个,亚军1个;全国冠军41个,亚军27个,第三名20个;河南省比赛冠军272个,亚军228个,第三名174个。在全市开展了“百万青少年”、“百万老年人”、“百万职工”、“百万农民”、“百万妇女”的“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1746人,比上年增长4.8%。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57项,总投资1972.1万元。关停和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236个,年削减有机污染负荷860吨。市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62.0%,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继续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及预报制度,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优)、二(良)级天数为30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4.4%。建成环境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初步实现了对城区燃煤大户和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的24小时实时监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12.4平方公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和高水平经营城市”要求,制定了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和中心城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规划。郑东新区33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已开始实施,新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进入CBD区(中央商务区)的18个项目,诸如国际会展中心、广电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高校园区和科技城等已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全方位进行了综合整治,东风渠、熊耳河截污清淤和美化、绿化主要项目基本完成;夜景照明工程和改造背街小巷工程顺利实施,21条主干道拆迁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对中央商业区二七广场和德化步行街进行了高标准、高档次工程改造。     
    为确保市区交通畅通,着力发展大公交。全年新开公交线路11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532台,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2400辆,比上年增长17.1 %;城市公交客运量达4.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6.5%,实现了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便利了居民出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128.2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110.0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52.0公里,面积187.0万平方米。全年售电量115.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4%;日供水能力114.1万立方米/日;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87.3%。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二七广场综合整治工程竣工,一个高品味、国内先进的廊桥连接商业的休闲广场呈现在市民面前,再现二七商圈昔日繁华。全市各公园、广场免费开放,世纪游乐园大型娱乐项目建成开放。新增绿地545.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414.1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6.8平方米,增加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4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郑州更加“天蓝、水清、路阔、城美、草绿、花香”。     
    十三、人口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8.98‰,死亡率5.18‰,自然增长率3.80‰,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年末全市总人口69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7.6万人,乡村人口300.1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537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6元,增长11.4%;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58元,增长8.7%。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47元,增长11.3%;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27元,增长8.1%。恩格尔系数为33.3%,比上年的35.1%下降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9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532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31元,增长7.5%。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9.7平方米,增加2.8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达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1万人,下降1.9%。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78.1万人,比上年增长7.0%;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1.39万人,增长27.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21.4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基本养老金,比上年增长3.9%;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7.9万人,增长4.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0.8万人,增长1.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最低工资、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医院床位4851张,比上年增长22.7%;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2处,比上年增长33.3%。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61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5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403.9万元,比上年增长149.3%。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生产总值”。     
3.公报中郑州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