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来源:郑州市统计局  时间:2012-01-11 00:00  

2005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原崛起看郑州”的要求,增强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改革、稳定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综合

全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23171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873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705亿元,增长13.9%。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750.245.1调整为4.452.942.7。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完成增加值875亿元,增长22.0%;占生产总值的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八大类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5%,烟酒及用品上涨0.9%,衣着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5.3%,居住上涨7.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3.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0.4%,交通和通信下降0.2%。

1  “十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文本框: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9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53.4万人,增长1.4%;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4.4万人,增长1.2%。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8.6万人,下降2.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2.4万人,下降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6.9万人,增长9.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31.530.03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万人,比上年增长3.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4.1万人,比上年增长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全年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有关配套措施,全市免征农业税9238万元,兑付粮食直补394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51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7.0%。粮食总产量153.0万吨,增长3.2%。其中夏粮总产量72.3万吨,增长1.2%;秋粮总产量80. 7万吨,增长5.0%。全年棉花总产量0.7万吨,增长5.5%;油料总产量17.7万吨,增长4.7%;蔬菜总产量265.0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量23.6万吨,增长8.6%。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5%;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65.3千公顷,增长2.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0.6千公顷,下降0.9%;油料种植面积58.0千公顷,下降0.7%。粮经比由上年的68.531.5调整为69.031.0。名优新特精细品种持续增产,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畜牧业、渔业持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5.9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20.8万吨,增长8.6%;禽蛋产量19.3万吨,增长8.5%。奶业发展迅猛,奶类总产量20.6万吨,增长34.0%,其中牛奶产量17.7万吨,增长46.6%。水产品产量8.4万吨,增长25.3%     
   
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7.2%;其中退耕还林4.5千公顷,下降13.8%。育苗面积5.5千公顷,增长197.5%;成林抚育面积44.0千公顷,增长133.9%;幼林抚育面积18.0千公顷,下降7.7%;四旁植树1196万株,下降14.9%。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296.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全年农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千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15.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1.2万台和11万辆,分别增长1.5%0.7%。全年农村用电量33.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化肥施用量(折纯)21.6万吨,比上年增长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7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569.7亿元,增长24.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9.7亿元,增长7.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98.3亿元,增长10.7%;集体企业增加值99.3亿元,增长34.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23.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15.7%;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77.6亿元,增长41.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13.6亿元,增长22.4%;重工业增加值456.1亿元,增长24.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全年36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总量最大的主要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增长29.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60.1亿元,增长13.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6.8亿元,增长17.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原煤产量6217.0万吨,比上年增长46.3%;发电量204.6亿千瓦时,增长28.6%;钢材159.7万吨,增长53.2%;铝49.3万吨,增长18.6%;水泥1537.0万吨,增长19.8%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7%,比上年提高31.9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7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实现利税219.9亿元,增长47.5%;实现利润120.7亿元,增长5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2.4亿元,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4385/人,增长38.4%;流动资产周转速度2.6/年,比上年加快0.4/年。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安工作量267亿元,增长1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1亿元,比上年增长88.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3.5亿元,增长43.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2.4亿元,增长19.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0.2亿元,增长36.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民间投资完成313.5亿元,增长66.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8.1亿元,增长38.0%。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212.1亿元,增长55.4%。其中电子行业投资增长716.7%,煤炭行业投资增长284.1%,建材行业投资增长68.7%,食品行业投资增长88.0%,纺织行业投资增长61.8%

全年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1121个,比上年增长49.5%。项目建成投产率68.1%。新增固定资产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60.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9.7%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56项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153.7亿元,其中郑州新力电力公司三期工程、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燃气调峰电厂、郑州煤炭集团白坪矿井、垃圾综合处理场工程、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工程、河南登封铁路二期工程等项目按计划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3.1亿元,增长15.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13.6亿元,增长12.9%。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583.8亿元,增长13.2%;餐饮业零售额109.2亿元,增长22.7%;其他零售行业零售额13.7亿元,增长11.2%。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十大零售商场在五一黄金周实现零售额1.4亿元,同比增长5.5%;在十一黄金周实现零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28.5%

商贸城建设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共有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网点16万个,其中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企业8484个,比上年增长15.3%。商品交易市场359个,其中综合市场198个,专业市场149,其他市场12个。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1166.3亿元;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总额643.5亿元,增长38.0%。以连锁业为主的新兴业态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麦德龙、家世界、五星电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业零售企业落户并迅速扩张,12个批发市场交易园区基本形成。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全市直接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进口5.5亿美元,下降12.9%;出口13.9亿美元,增长29.0%。市属及以下企业直接进出口总额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进口3.4亿美元,增长8.1%;出口7.6亿美元,增长64.2%。在市属企业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6.2亿美元,增长72.8%;加工贸易出口1.3亿美元,增长37.9%。机电产品出口2.0亿美元,增长10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8亿美元,增长79.8%。从出口市场看,出口美国1.0亿美元,增长78.8%,出口香港0.5亿美元,增长7.7%,出口韩国0.6亿美元,增长22.3%,出口俄罗斯0.3亿美元,增长73.9%,出口欧洲0.9亿美元,增长88.1 %,出口非洲0.5亿美元,增长104.1%

利用外资持续发展。全年新批外资企业118个,增长1.7%;合同外资额6.3亿美元,增长0.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亿美元,增长38.6%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扩大。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1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交通运输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287.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2%,其中铁路187.9亿吨公里,增长5.6%;公路99.4亿吨公里,增长7.4%;航空0.3亿吨公里,增长7.8%。完成客运周转量189.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2%,其中铁路80.0亿人公里,增长7.7%;公路82.7亿人公里,增长4.8%;航空26.9亿人公里,增长6.6%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2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1亿元,增长8.7%;电信业务总量103.1亿元,增长33.6%。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51.7万户,新增用户67.7万户,增长17.5%;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28.1万户,增长10.4%。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08.5万门,增长10.4%。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2.4万户,增长15.9%

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来我市观光、旅游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境外人员2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港澳台同胞7.9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旅游外汇收7769万美元,增长39.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7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3%;国内旅游收入173亿元,增长29.1%。国际国内旅行社有189家,增长3.9%,星级宾馆有114个,增长1.8%,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点)有45家,增长2.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6.1亿元,增长28.9%。地方财政支出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6.6亿元,增长26.1%。其中教育经费支出18.3亿元,增长36.4%;行政管理费支出17.3亿元,增长23.4%;基本建设支出16.6亿元,增长40.0%;医疗卫生支出5.6亿元,增长23.4%。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116.1亿元,比年初增加401.8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28.1亿元,比年初增加285.1亿元,增长13.3%。其中工业贷款375.9亿元,比年初减少45.4亿元;基本建设贷款345.2亿元,比年初减少10.4亿元;票据融资431.5亿元,比年初增长208.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6.1亿元,比年初增加225.0亿元,增长18.6%

保险业务稳健运营。全年保费收入44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财产险收入14亿元,下降3.7%;人寿险收入26亿元,下降4.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4亿元,增长12.0%。全年赔付额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7亿元,增长 22.9%;人寿险赔付额2亿元,增长71.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1亿元,增长19.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62项,比上年增长61.6%。被认定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的项目15个,增长7.1%。市级及以上单位评审批准128项重大科技成果,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项,应用技术成果124项,软科学成果2项。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646件,授权量1135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995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5.0亿元,增长48.8%。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个,招生4015人,比上年增长20.6%,在校研究生9831人,增长32.0%,毕业1634人,增长22.5%;全市普通高校38所(不含成人高校),招生14.2万人,比上年增长13.3%;在校学生41.7万人,增长28.5%,毕业9.0万人,增长45.9%;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6所,招生10.7万人,比上年下降0.1%,在校学生27.6万人,增长7.2%,毕业7.7万人,增长46.8%。全市普通高中109所,招生6.2万人,比上年增长22.3%,在校学生15.6万人,增长18.6%,毕业3.8万人,增长18.9%;普通初中329所,招生12.1万人,比上年下降12.8%,在校学生40.7万人,下降8.4%,毕业14.9万人,增长3.8%;普通小学1202所,招生8.9万人,比上年增长0.02%,在校学生55.0万人,下降4.6%,毕业11.5万人,下降15.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4.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剧场、影剧院15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3984千册。2005年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四大重点项目和文化产品六个一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名牌带动战略,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签订赴台湾、美国巡演的协议。电影《任长霞》在全国放映,《任长霞》电视剧和戏曲相继播出。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型舞剧《洛神》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绿色周末、城市秧歌等一系列活动,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覆盖城乡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正式开通,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77个,比上年增长1.8%;床位3.1万张,增长6.7%;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增长0.9%,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5万人,增长2.2%,注册护士1.2万人,增长3.4%。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7个,卫生技术人员1301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1012人。专科疾病防治医院5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郑州市第九届运动会,共有47支代表队、8873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以“假日体育”为重点,举办大型群体活动140项次、竞赛87项,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其中当年投资113亿元,比上年增长86.8%。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建设道路137条(段),路网总长度约232公里,其中具备通车条件的180公里;2005年新开工道路47条(段),开工建设桥梁38座,28座桥梁达到通车条件;起步区雨水、污水、通讯、燃气、自来水管网等随道路主体建设同步进行,新区热源站建成并开始供暖。中央商务区形象基本显现,入驻项目59个,其中52个开工建设,内、外环正在建设的47栋高层中30栋已结顶;会展中心竣工开展,河南艺术中心的美术馆、艺术馆主体已结顶。全年引进外资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2192万美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加大,“三年一大变”目标基本实现。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182.2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370.6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201.6公里,面积391.5万平方米。全年售电量14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4%;供水总量达30448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32.8万立方米;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90.9%。年末路灯53755盏,集中供热面积1777万平方米。

为确保市区交通畅通,着力发展大公交。全年新开公交线路33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358台,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3077辆,比上年增长11.6%;城市公交客运量达6.2亿人次,增长11.7%,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便利了居民出行。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绿地775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124.6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9%。公园达到47个。水冲式公厕850座,比上年增加71.7%。

城市环保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19个,面积32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3个,达标区面积217.7平方公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0%。全年治理污染源投资5.1亿元。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70个,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天数为30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4.9‰,自然增长率4.2‰,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年末全市总人口7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4.1万人,非农业人口266.3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94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0元,增长13.6%;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23元,增长11.8%。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7元,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7398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74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8元,增长21.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7平方米,增加1.0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4.2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63万元,增长6.7%;救助农村居民特困户7.4万人,救助金额4150.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78.6万人,与上年持平;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者3.0万人,增长56.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60.8万人,比上年增长3.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4.0万人,增长6.5%。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为47万人,比上年增长32.8%。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医院床位4.4千张;福利院收养2.8千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08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0亿元。

 

注: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