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上半年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09-20 00:00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利用外资将达到4500万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74%,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将达到6.5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同时迅速增长。

   利用外资方面,现有三资企业追加投资的居多,占利用外资总额的70%多。三资企业追加投资的主要有高新开发区的中富容器公司、天方药业公司、金昌化工公司、圣来斯时装公司,富田食品公司共追加968万美元,新郑市的西亚斯工商管理学院、升达经贸学院共追加投资820万美元,中牟县的日产汽车公司、康立制药公司共追加投资779万美元,金水区的丹尼斯百货公司、杜邦蛋白公司、国泰房地产、中亨房地产公司共追加外资890万美元;新企业外资到位的主要有,金水区的好世界海鲜城109万美元,荥阳市的海源石化公司、阳光油脂公司、龙泰电力公司等到位605万美元。外资到位较多的县(市)区有高新区、金水区、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

就今年上半年的情形来看,下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形势仍较乐观。有可能到位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有新郑市的统一企业有限公司,超500万美元的有登封市的发祥铝业、经济开发区的帼劳森印刷板材公司、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巩义市的豫联能源有限公司。超300万美元的有猛狮客车、升达经贸学院。只要落实到位,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达到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利用外资的目标任务可望完成。

对外贸易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进出口快速增长,尤其进口今年以来快速增长。省直及部属外贸企业好于市属及以下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将达到6.5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其中进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96.2%,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市属及以下企业进出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其中进口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出口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

省直及部属外贸企业基本改制完毕,一改原来的面貌,轻装上阵,进出口明显好于市属及以下企业。预计上半年省直及部属外贸进出口5亿美元,同比增长63.9%。。郑州市市属及以下企业进出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

今年1-5份我市月度出口平均6700万美元,平均增幅在30%以上。月度进口平均4200万美元,平均增幅在90%以上,进口平均增速快于出口。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大量进口原材料所致,如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和外商合资在荥阳市新建的阳光油脂加工厂需要大量的大豆,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仅4月、6月主要从美国进口20多万吨大豆,总价值约8000万美元,约占全市进口的1/3。新郑市庆安化工公司进口大量生产用化工原料,巩义市河南中孚实业公司进口大量铝氧粉,郑州宇通客车公司进口部分设备、零件,供其与德国合资的猛狮客车公司生产使用。预计下半年进口仍将以高于出口的速度增长。

从对外贸易地区分析,亚洲仍是我市第一大贸易地区,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45%。和美国的贸易并未因战争因素而减少,从绝对量看,对美国的进口、出口均排名第一,且大幅度增长。

从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性质分析,国有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集体和私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亮点。国有企业进口、出口均占全市的86%,集体和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8%,同比增长179%,总量和增速远远超过三资企业,其中金水区的东昌印染公司,巩义市的鑫旺集团出口形势很好。

从进出口商品构成分析,进口最多的是植物产品,占进口总额的27%,主要是省粮油进出口公司进口大量的大豆;进口较多的其次是机械、电气、录放设备,化工产品,占45%。出口没有改变以前的格局,以纺织类、化工类、机电类产品居多,占51%。

根据上半年的形势,预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进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出口8.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市属及以下企业进出口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进口0.97亿美元,同比增长9.9%,出口2.03亿美元,同比12.2%。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把握较大。

利用外资、进出口形势较好的原因,一是目前主要履行的是前期签订的合同,履约较好。“非典”对利用外资、进出口影响将滞后显现。二是由于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推动了出口。如帮助东昌印染公司、长城铝业公司分别成立了进出口公司。三是大部分企业充分利用政策、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非典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利用外资方面,部分投资洽谈和意向因“非典”被改期或取消,新增外资项目和追加投资项目因此而推迟实施。进出口方面,受“非典”影响较大的是畜产品、塑料制品、鞋帽等日用品的出口企业,近期签单比较少,受“非典”影响的滞后性,很可能会波及到下半年甚至明年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〇〇三年六月三十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