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情况调查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11-05 00:00  

郑州做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的省会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如何,是政府和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焦点问题。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了解郑州市职工社会保险的运行情况,我们到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职工社会保险工作从无到有,在新世纪里连续几年不断地得到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社会安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同时也看到了我市社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少量令人担忧的情况。以下结合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我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简要的概述和分析,以供领导参考。

一、我市职工社会保险现状

1.职工养老保险

随着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我市职工养老保险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连年增加,已由上世纪末2000年的43.76万人发展到了2003年的57.24万人,并且仍呈增长趋势。截至2004年6月末,全市已有57.92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比2000年的人数增加了14.16万,增长32.4%;加上参加该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市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71.87万人;参保的18.3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也实现了足额领取养老金,足额领取率达到100%。

据调查,2003年我市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585元,比上年578元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尽管这一数字是市本级的水平,却和全国2003年621元/人月的平均水平相差了36元。

2.失业保险

我市2000年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70万,几年来参保人数平稳增长,到2003年底全市已有78.14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2003年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总量为166383人月,平均每月领取人为1.39万,2004年上半年平均每月有1.7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增长幅度为28.06%;2004年6月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7.09万,比2003年末的78.1万人减少了1万,下降1.29%。同期,我市城镇失业登记人员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2.37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15万人,随着失业人员的增多,失业保险金的领取量显著增长而失业参保人数却首次出现了下降。

调查中我们也看到了8月份参保人数有所回升,达到77.56万人,而且8月份当期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1839,远大于当期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的497人,表明失业人数已呈短期减少态势。

3.职工医疗保险

目前,郑州职工医疗保险施行的是省市分级建帐,收支平衡的分级管理模式。由于郑州身为省会城市,省直在郑单位数量大,省属企业规模、效益水平较高,其职工医疗保险机制相对市级众多单位比较健全,因此作为一种过渡,这种模式还将继续一定时期,要形成郑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整体统筹仍需一个过程。相对省级医保的稳定发展,郑州市级医疗保险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也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开始的2001年20.95万人增加到了2003年的35.35万人,增长68.74%。截至2004年8月份,全市包括省直、铁路、电力和市属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已达68.56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人数33.93万人。

调查显示,省直医保参保人员结构为:在职占75.95%,离退休占24.05%;市级医保参保人员结构为:在职占75.44%,离退休占24.56%;市本级医保参保人员结构为:在职占76.50%,离退休占23.50%。可以看出,市区退休职工参保率相对较低。

4.工伤保险

近年来,郑州市工伤保险参保人员情况为:2000年29.57万人,2001年36.46万人,2002年34.27万人,2003年32.53万人,2004年上半年33.67万人。从以上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工伤保险的人数两年来呈现减少趋势。

据调查了解,2004年我市工伤保险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年内参保职工要达到33万人,征收工伤保险费1500万元(含清欠)。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工伤保险参保企业4685户,参保职工达到33.67万人,1-6月份共计征缴工伤保险费1071万元。

5.生育保险

郑州市的生育保险试点始于2000年,地点在辖区内的新密市。当年,约有两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在随后的2001和2002年,参加该保险的这一参保人数基本没有变化,时至2003年底,随着巩义市部分单位的加入,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2.99万人。截至2004年6月末,包括市直在内的全市参保人员达5.61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约为2.56万。

二、我市职工社会保险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困难

1.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市养老、医疗的难点问题

据测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是10个在职人员养一个老年人,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比1。中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郑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加上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职工养老问题越来越会更加突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市社保的难点问题。

2.失业人员的保障已不容乐观

由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确定本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满五年不足十年的,最长为18个月、十年以上的,最长为24个月,因此随着时间的顺延和社会就业状况的市场性变化,我市失业保险金支付将呈现累计放大的局面。2003年,全市失业保险金的领取量显著增长而失业参保人数却出现了首次下降。尽管8月份参保人数有所回升,而且失业人数也已呈短期减少态势,但是,今后一个时期,同中国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一样,我市失业保险面临的压力仍然将继续呈放大之势。

3.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面临扩面困难

由于工伤保险具有企业公益性保障的特性,其行业差别大,费率档次多,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基金筹集模式,其资金来源相对集中在工伤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业,如建筑业和采掘、制造、水电煤气等生产性行业,而在这些行业中,我市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工伤保险参保人员的变化和我市国有、集体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郑州市年末企业从业人员指标,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比上年同期人数减少7.40%和19.07%,其他所有制企业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40%。由此可以看出,国企改革、职工退休和下岗人员增多这些导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因素,同样影响了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的增长。工伤保险扩面难度增加。

生育保险的直接受益人是作为职工的孕产妇本人,但生育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普遍现象,或早或晚、或本人或家庭成员均可能成为保险的受益人,因此生育保险带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保障的色彩。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宣传不力的影响,该保险缺乏公众的理解和关注,在全体从业者中进行推广的难度很大。生育保险费是由参保单位按照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的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而没有参保的单位,仍须承担对其职工生育支付生育保险待遇的责任,因此企业在比较效益的作用下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是我市生育保险扩面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004年9月, 国家发布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任务依然艰巨。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大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付压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使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迫切,就业形式多样化将使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等等,这些都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建立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保障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无疑是解决我市社保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针对我市职工社会保险的现实,如何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社保实施细则,加强宣传,做好引导,使全体职工和企业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共同努力,营造出我市保障有力的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也已成为我们需要加紧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政策,通过拓宽筹集渠道进一步充实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夯实基础,在尽快提高我市职工养老金水平的同时,未雨绸缪,为即将出现和今后将要长期存在的全社会老龄化问题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和基金保证。

2.在推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和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作用。

3.在严格医药审核、用足用好统筹基金的同时,积极宣传医疗保障的政策法规,使企业善待员工、关爱职工健康水平,把保障机制和企业生命紧密相连的观念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区别对待效益不好的企业,制订出本市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医保政策和措施,保证全市医疗保险扩面和保险费征缴工作扎实、有序的开展。

4.认真贯彻2004年1月国家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充分利用《条例》政策,借助我市就业形势呈现好转的时机,加强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年内工作的目标任务,确保全市工伤参保人数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5.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使职工和企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参加保险是对未来的投入,是一种预期的保障,同职工参加工作对社会所尽义务的同时,自己也是受益者一样,参加生育保险与每个职工和企业息息相关。同时,制订灵活有效的实施细则,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彻底改变我市生育保险扩面困难的局面。

 

 

二〇〇四年九月三十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