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浅析我市农村市场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09-23 00:00  

内容提要:

 

  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对农村市场的依赖性将会增强,特别是在目前外需乏力,非典疫情对城市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加快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对于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2、社会负担重,影响了消费支付能力。

 

  3、产品结构和农民需求不相适应。

 

  4、缺乏必要的消费环境,制约部分农民消费愿望的实现。

 

  5、流通网络和市场建设不相适应。

 

  三、对策及建议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不断增加有效供给。

 

  3、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4、要关注农村消费的细节问题。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战略调整,不断探索开拓农村市场的新经验,促进了农村市场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对农村市场的依赖性将会增强,特别是在目前外需乏力,非典疫情对我市城市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加快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对于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市农村市场的运行情况良好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减轻农村负担的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明显。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农民消费支出的不断增长。2002年,我市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人均商品性支出1862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1%

 

  从我市农村的消费结构分析,与2001年相比2002年食品支出增长3.5%;衣着支出增长5.2%;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稳步增长,农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达到86台,比上年增长6.2%,洗衣机85台,增长3.7%;摩托车46辆,增长7.0%,照相机8架,增长14.3%,影碟机24台,增长20.0%;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拥有量显著增加,每百户拥有电话机73部,增长9.0%,移动电话21部,增长40%;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人均为231元,比上年增长6.1%;用于医疗保健支出的费用增长3.8%。由此可见,在消费总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高档生活用品拥有量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向着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和耐用消费品转化。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农村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和城市市场的发展相比,农村市场依然低迷。2002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为295.3亿元,同比增长12.2%,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为135.6亿元,同比增长10%,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增幅相比城市市场零售额增幅低2.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31.5%。农村市场既有消费群体,又有消费上升的空间,而且还有一定的购买力,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动而不旺的现象依然存在。制约我市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相对较低。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3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为7497.7元,城镇相当于农村的2.22倍;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为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8.5%,增速相差11.5%,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导致了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2.社会负担重,影响了消费支付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各级政府在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作了大量工作,农民负担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造成农民负担重的深层次原因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3、产品结构和农民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结构也不断变化。而我们的厂家和商家没有及时跟上农村需求结构的变化情况,使商品结构无法满足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名、优、特、新发展的消费欲望,也不了解农民的传统消费习惯,使一些农民想买的产品因价格问题、操作问题、质量问题或售后服务等问题望而却步。另外,一些商家见利忘义,把城市滞销品、库存积压品和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倾销,加重了农民对农村市场的不信任程度,加之售后服务存在环节脱节,许多农民仍愿意到大城市购买,加大了成本和费用。

 

  4、缺乏必要的消费环境,制约部分农民消费愿望的实现。我市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从各方面制约着市场容量的扩大。有些商品价格尽管农民有能力承受,也迫切需要,但因为缺少必要的消费环境和条件,农民也不能购买。一是供水条件,二是供电设施,三是道路交通条件差。这不仅影响到农民对大件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的消费,而且对于他们购买农用车等交通或生产工具的积极性,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作用。

 

  5、流通网络和市场建设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民对工业品的需要也在升级,农民生活消费已由低档向中高档消费迈进。但目前,我市县及县以下工业品市场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流通网络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生活日用品品种单一、式样陈旧、质次价高,因而引不起农民的购买兴趣。

 

  三、对策及建议

 

  从近期看,影响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难以马上消除,农村市场难有大的起色。但从中长期观察,农村市场对经济的强大拉动力不可低估。要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变成现实的购买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能企盼短时期内就出现根本变化。为使全市巨大的农村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推动农村市场发展,必须解决农民有购买商品的钱,没有农民收入的增长,就不可能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供给,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如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缺水少电的状况,为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等产品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创造条件。引导工业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生产出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引导农民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增加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3、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搞活农村流通,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优化投资环境,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既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地区开设门店,又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流通基层网络,分阶段、分层次对其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功能。

 

  4、要关注农村消费的细节问题,今天的农民消费和农村市场并不是城市居民昨天消费格局的再现,明天的农民消费也不会是今天城市居民消费的重复。在开拓农村市场时,要看到由生产和生活特点以及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农民消费的自身特点。所以,厂家要充分关注农民需求的具体细节问题,根据农村消费的独特性,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工商与质量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对农村市场的打假治劣力度应强于城市市场,使农民能够放心购物,满意消费,为农村市场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发挥大市场的优势。

 

                                            二〇〇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