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行 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10-27 00:00  

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加快发展,全市国民经济承接上年较快增长势头,继续保持在快车道上稳健快行,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市场较快增长,财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呈现出快速增长、质量提高、效益上升的良好发展格局,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初步显现,银行信贷进一步紧缩,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

一、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626.0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2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20.9亿元,同比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278.9亿元,同比增长12.6%。

(一)夏粮减产,牧业发展较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1、夏收粮食作物减产,经济作物稳步增长。今年虽然小麦等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气象条件较为有利,土壤墒情较好,但受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及去年秋涝等因素影响,全市夏粮种植面积为172.11千公顷,同比减少5.0%,是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少的年份。由于种植面积的减少,造成夏粮减产,总产量为71.5万吨,同比减少4.4%。但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油料种植面积12.85千公顷,同比增长9.4%,产量1.82万吨,增长2.5%;蔬菜种植面积39.23千公顷,增长2.9%,产量113.55万吨,增长2.5%。种植业粮经比由上年同期的77.3 : 22.7调整到今年上半年的75.7 : 24.3。

2、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工作,得到全市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随着畜产品持续高价畅销,养殖户饲养热情高涨,同时在遭遇“禽流感”侵袭时,全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疫情影响,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肉类总产量为12.42万吨,同比增长9.2%;禽蛋产量为8.51万吨,同比增长8.8%;牛奶产量为5.03万吨,同比增长51.0%。

3、林业、渔业保持平稳发展。为打造生态郑州,全市进一步加快风沙源治理、水源涵养、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建设,林业生产较快发展,上半年林业完成增加值0.58亿元,同比增长10.0%。受建设用地的影响,渔业养殖面积减少,但由于水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上半年渔业完成增加值为1.15亿元,同比增长5.5%。

总体来看,全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及省、市各项农村政策,减免农业税和粮食直补工作基本到位,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昂,全市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了稳步增长势头。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攀升

在一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降1.5%的情况下,全市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发展,经过半年的努力,一改前5个月工业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状况,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1.1亿元,同比增长22.8%,超出全省(22.4%)0.4个百分点,在全省18省辖市的位次也由一月份的第17位提高到6月的第6位,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为:

1、股份制工业和私营工业是拉动全市工业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9.9亿元,同比增长24.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6个百分点;私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48.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股份制和私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4.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0%。

2、重工业生产增速高于轻工业。上半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0.1亿元,同比增长25.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9.1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1.0亿元,同比增长14.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7个百分点。重工业总量占全市的77.4%,增速快于轻工业10.9个百分点。

3、六大行业有力支撑,县(市)、区工业全面增长。分行业看,上半年全市36个工业行业中建材、铝、食品、煤炭、电力、汽车工业同比增长40.1%、22.5%、17. 5%、15.2%、10.4%、23.7%,以上六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的67.4%,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5.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5%。分县市区看,上半年14个县(市)、区(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生产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的分别是:新郑市增长35.2%、巩义市增长33.4%、金水区增长32.5%、新密市增长31.2%、荥阳市增长26.6%、中原区增长24.1%、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58.5%。县域工业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

4、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元至五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91%,同比提高2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68594元/人,同比增长28.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9.6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4.9亿元,增长28.7%。实现利润27.8亿元,增长64.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7亿元,增长97.6%。实现利税53.6亿元,增长4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7.3亿元,增长49.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1.5亿元,同比下降5.6%。企业实现利润增速高出同期增加值增速42.7个百分点,形成了生产、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消费市场较快增长,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

1、受价格上扬和上年“非典”导致基数较低的双重影响,消费市场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4.3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同比提高了5.7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7.4亿元,同比增长17.5%;县及县以下零售总额为86.9亿元,同比增长15.0%。二是餐饮业增幅独占鳌头,批零和其他行业稳步增长。上年度受“非典”影响,餐饮业遭受重创,“非典”高峰期的5月份餐饮业零售额下降9.8%,受此影响,上半年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6.6亿元,同比增长35.8%,超过全市平均增幅19.1个百分点,其中五、六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6.7和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5%和52.7%。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227.4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10.3亿元,同比增长7.2%。

2、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市属好于省直,内资好于外资。元至五月份全市直接进出口总值(含省直公司)5.7亿美元,同比增长8.0%,其中直接出口总值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市属及以下直接进出口总值2.3亿美元,同比增长90.1%,增幅高于全市82.1个百分点,其中直接出口总值1.4亿美元,同比增长72.5%,增幅高于全市59.4个百分点。在市属及以下直接出口总值中,国内企业出口1.2亿美元,同比增长92.3%,外资企业出口2290万美元,同比增长13.1%。

3、利用外资形势喜人。今年以来,全市继续抓住国际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构筑承接资本与产业转移的新平台。上半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8家,同比增加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1.6%;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9.9%。

4、旅游继续升温。一方面去年因“非典”影响导致游客外出旅游较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观念不断转变,休假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今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8.7万人次,同比增长123.7%,接待国内游客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9%,旅游总收入达72.65亿元,同比增长143.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800万美元,同比增长92.3%,国内旅游收入70.35亿元,同比增长145.4%。

(四)财政实力增强,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1、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47.6%,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为45.9亿元,同比增长43.5%。主要特点有:一是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主体税收快速增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同比分别增长29.3%、28.5%、21.0%、22.2%、16.9%,上述主体税种增收额合计6.8亿元,占一般预算增收额的42.7%。二是财政体制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契税等小税种快速增长,成为财政增收新的亮点。三是县(市)、区(含东、西开发区、郑东新区)财政增势强劲,全部呈增长局面,13个县市区收入增幅在30%以上。四是财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教育、文体广播、医疗、社会保障等支出同比分别增长98.9%、157.8%、20.0%、30.9%、6.4%、80.1%,为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伴随国民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上半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614元,同比增长10.8%。截至6月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0.5亿元,比年初增长9.7%。上半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04元,同比增长15.7%,增幅同比提高11.1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07元,同比增长20.4%,增幅同比提高9.4个百分点。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作为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4%和21.9%,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6.6%和35.7%。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城镇快、农村稳,城乡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6.3%和12.9%。三是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70.9%。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3049和1022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23.9%。

3、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度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城镇求职人员73401人,占年计划的69.9%,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9万人。全市8.17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占年计划的81.7%。培训工作力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7.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5万余人。

(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走强

今年来全市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非公有制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完成增加值301.4亿元,同比增长20.3%,比全市平均经济增长率15.1%高出5.2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渐加大,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度的45.6%提高到48.1%。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二季度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为119.63,同比提高15.7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1.93,同比提高13.94个百分点,均处于景气区间,企业家对全市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乐观,对全市经济持续走强充满信心。

二、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一)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势,但增幅有所回落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决压缩一批过剩和低水平、资源型的项目开工建设,规范整顿土地市场,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回落。

1、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全市严格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上半年城镇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645.8亿元,同比增长36.4%,比一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郑州增奇钢铁公司、郑花路拓宽改造、郑州天荣建材城等部分项目已经停缓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亿元,同比增长44.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0亿元,同比增长55.0%。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二月份起分别为179.8%、94.7%、90.8%、76.2%、55.0%,呈现逐月回落态势。

2、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一是第二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但增速回落较大。上半年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3倍,第二产业中投资48.2亿元,增长1.2倍,与一季度相比增幅回落1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13.5亿元,增长37%,增速回落2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速度明显快于一、三产业。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增速趋缓,所占比重下降。交通、电力、电信、城市环保等依然是今年投资的重点,上半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7.1亿元,同比增长36.1%,占全市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0.9%,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三是非国有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比重占居半壁江山。上半年全市国有单位完成投资78.2亿元,同比增长32.6%;非国有投资85.8亿元,增长82.6%,增速比国有投资增速快50个百分点,占全市城镇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4.3%上升到52.3%。

(二)货币信贷进一步紧缩

1、金融机构贷款紧缩。受央行调控政策影响,今年以来贷款规模不断萎缩,截止六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47.7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增长0.4%,而去年6月底全市贷款比年初增加413.9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投放同比少增加405.6亿元,占全省同比少增加贷款608.6亿元的66.6%。贷款投放减缓主要体现在票据贴现大幅度下降(同比少增239.3亿元),短期贷款紧缩(同比少增116.8亿元),中长期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影响较小(同比分别少增32.3和18.1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内资金下降,信贷资金回落,自筹资金和外资仍保持较高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投资资金到位175.6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2.1亿元,同比下降23.9%;国内贷款37.6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87.9个百分点;自筹资金87.5亿元,同比增长68.5%;利用外资8.5亿元,同比增长3.2倍。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持续上扬,环比稳中趋降

受粮食、建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去年下半年调高水价、托幼费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9%。从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4.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5.8%,居住类价格上涨2.8%,其余价格变动基本在正常区间。虽然同比价格仍居高不下,但环比价格稳中趋降,自二月份起居民消费环比价格指数分别为99.6、99.8、100.3、99.7、98.6,与一月份相比,六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下降4.7个百分点。

三、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虽然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下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还需要作不懈的努力,尤其需要克服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电力供应偏紧,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将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近两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电、交通等瓶颈部门产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和国家大规模治理超限超载,煤炭供应日趋紧张,库存持续下降,铁路运输压力加大,电力供应紧张矛盾将更加突出。上半年,全市用电量达9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而发电量仅有7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电力紧张将成为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之一。其次是原材料如钢铁、原煤、矿产品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元至五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为117.1%,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仅为110.6%,购销涨幅倒挂6.5个百分点,企业面临高进低出的局面,盈利空间受到双重挤压,增大了经营难度。再次是价格上涨将加剧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食品支出占其生活消费支出近一半左右,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4.8%,而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慢,食品价格上涨必然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二是结构性供求矛盾依然存在。目前,市场依然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在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难度增大的情况下,企业应收帐款和产成品存货出现了较大幅度上升。元至五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达109.0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达54.7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高速增长和价格上涨中伴随着企业库存增加和相互拖欠的上升,增长速度波动的风险有所增大。

三是消费需求拉动作用仍不明显。从近几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生活消费支出与收入之比)走势看,1998年到2003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83.5%下降到70.9%,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维持在63%左右。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3.6%,增幅同比回落4.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价格高涨虚增了消费,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3%。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较高,直接减缓了消费增长,从而也影响投资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四是横向对比我市发展并不占优。尽管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其他地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从周边省会城市看,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我市居第6位,比发展较快的合肥、济南分别低11.5和4.7个百分点。从省内看,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我市排名第六,分别比增长速度较快的济源(37.0%)、洛阳(32.2%)、焦作(30.6%)低14.2、9.4、7.8个百分点。

四、全市经济的走势判断与建议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表现出良好的稳定发展态势,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是全市改革开放、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进展的积极效应,是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外源动力同步增强的体现,从总体上看,今后一个阶段投资仍将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经济还将继续较快增长,并在较高的平台上前行。但在肯定当前经济发展向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的波及影响以及国家“债根、银根、地根”的抽紧等一系列因素制约,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为确保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还应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重、发展为先,全面、正确认识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我市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央出台的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对全市经济发展虽然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存在制约因素,但对我市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自我完善、提高水平的良机,同时对加快我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区别情况,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基层发展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使全市经济更快更好更稳定地向前发展。

二是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目前我市仍然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因此要保持投资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积极主动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综合利用财政、金融等杠杆,辅之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生产和投资的调控,注重科学规划,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大对农业、能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和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以及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快发展节水、节能型产业,多上符合政策需求的项目;抓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和推进力度,创造条件,确保按计划实施;积极利用各种投融资手段,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加大利用社会资金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我市各项建设。

三是认真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加快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三农”问题依然较为严重。要以中央1号、省委4号和市委10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保护支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都市、城郊、远郊农业三大圈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同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力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民收入。

四是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中高收入阶层消费升级的步伐,重点在汽车、住房、信息服务、旅游等消费领域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引导消费的配套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农村消费条件,通过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增强消费预期,加快农村地区消费增长。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确定合理利率水平,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种类,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进行消费。

五是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活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我们的步伐仍需加快,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6%,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地市中与焦作并列第7位。今后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经济的各项相关政策,要在产权改革中鼓励民有,在经营机制上支持民营,在投入机制上实现民资,建立和完善民营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机制,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〇〇四年七月十三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