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工业化进程的定位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10-27 00:00  

2003年郑州市与周边省会城市工业化进程分析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郑州市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开创我市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我市工业在全省的首位度”的发展思路,这是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对郑州市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客观判断并与周边六省会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目前郑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具有的基础以及面临的差距,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郑州市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变的过程,它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根据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常用人均指标和结构指标来判断,本文即从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几方面来综合判断我市的工业化进程。

(一)从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看,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社会

国内外有关专家根据工业化对经济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方面,提出了衡量工业化的标准。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工业化社会可用产值(或增加值)标准和劳动力标准来共同衡量。标准之一: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农业增加值比重;标准之二: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超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标准,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如果两者都不满足,其还处于农业化社会;如果满足其中之一,其进入了半工业化社会。

由此得出描述工业化程度的公式:工业化程度=增加值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增加值(或劳动力)贡献率的计算:当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或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大于或等于0.5时,增加值(劳动力)贡献率=0.5;当比重小于0.5时,增加值(劳动力)贡献率=比重值/2。

根据以上标准计算,2003年,我市的工业增加值(459.5亿元)占工农业增加值(508.8亿元)比重为0.90,贡献率0.5;非农劳动力(254.42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388.93万人)比重为0.65,贡献率0.5,工业化程度系数为1.0,说明我市整体上已经步入工业化社会。

(二)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经济从初级到成熟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中2、3、4分别为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见表1)。

1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时期

人均生产总值变动范围 (美元)

发展阶段

(按1998年美元计算)

 1 

530-11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2 

1100-1800

 

工业化阶段

 

 3 

1800-4800

 4 

4800-9000

 5 

9000-16600

发达经济阶段

 6 

16600-25000

2003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5913元,运用国家统计局使用的按1998年美元折算,人均生产总值约合1924美元,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看出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从产业结构看,我市工业化正处于由中期向后期加速推进时期

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比较明显。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到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2       

全国和郑州分年度三次产业结构(单位:%)

年份

全国

郑州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28.1

48.2

23.7

20.2

63.3

16.5

1980

30.1

48.5

21.4

17.3

62.0

20.8

1985

28.4

43.1

28.5

15.9

59.0

25.1

1990

27.1

41.6

31.3

12.4

53.7

33.9

1995

20.5

48.8

30.7

7.3

53.5

39.2

2000

15.9

50.9

33.2

5.7

49.2

45.1

2003

14.8

52.9

32.3

4.5

51.9

43.6

我市的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跨越,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5:51.9:43.6,二产尤其是工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推进阶段。

(四)从就业结构看,我市工业化进程大致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见表3)。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                     

配第—克拉克定理

人均生产总值变动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

   

1

2

3

4

5

人均生产总值(1998年美元)

520

1200

1600

2300

8000

第一产业(%)

80.5

63.3

46.1

31.4

17.0

第二产业(%)

9.6

17.0

26.8

36.0

45.6

第三产业(%)

9.9

19.7

27.1

32.6

37.4

从我市2003年的情况看,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34.6:32.6:32.8,这种结构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目前我市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处于经济发展的第4阶段,即工业化中期阶段。

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近35年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从1960年到1995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见表4)

4   

1960—1995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劳动力结构(%)

年份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60

77

9

14

59

17

24

17

38

45

1980

72

13

15

38

28

34

9

35

56

1995

69

15

16

32

27

41

5

31

64

对照上表可知,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大致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五)从城乡结构看,我市的人口聚集程度呈现工业化中期特征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03年的57.0%。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1996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测算的中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为53%,低收入国家在32%左右。2003年的城镇化水平表明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加速发展阶段。

(六)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我市处于重工业化中的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霍夫曼依据对20多个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时序划分和计算分析,把工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得出了工业化四阶段的经验学说(参见表5)。

5       

霍夫曼比例及工业阶段划分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霍夫曼比例

5(±1)

2.5(±1)

1(±0.5)

1以下

注:表中括号的数字,表示以前面数字为基准允许浮动的幅度。

本文运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轻重工业总产值之比来计算霍夫曼系数,即霍夫曼系数=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2003年,我市的霍夫曼系数为0.3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便采用重工业化战略,使得工业结构过分重工业化,用霍夫曼系数来描述我国及我市的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高估成份;同时由于所用资料未包括小工业,而小工业多属轻工业,也使得计算出的霍夫曼系数较实际偏低。但将霍夫曼系数作为考察一个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辅助指标还是可行的。综合判断,目前我市总体上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推进时期,高加工度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二、郑州市与周边六省会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横向比较

石家庄、济南、合肥、武汉、西安和太原六省会城市均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从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几方面来看,发展水平先后有别。为了开创我市经济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跳出郑州看郑州”,通过与周边六省会城市工业化进程的横向比较,分析我市工业化现状,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差距以便找准位置,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市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一)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我市位居第三位

济南以人均GDP23658元位居七城市之首,比人均GDP最少的合肥高出13096元,显示出经济发展优势。按1998年美元折算(下同),济南人均GDP约合2861美元,武汉人均GDP约合2595美元,分别比我市1924美元高出937美元和671美元,工业化进程快于我市。太原、西安与我市工业化发展基本同步,合肥则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

(二)从产业结构看,我市三次产业布局呈“二、三、一”序列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呈“三、二、一”序列的城市有武汉和济南,三次产业呈“二、三、一”序列的城市有郑州、石家庄、合肥、西安和太原。可以看出,武汉和济南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工业经济比较成熟,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我市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推进时期,必须树立二产尤其是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从就业结构看,七个城市中我市工业化进程处于中下游

2003年,在就业结构中三产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高的城市有武汉、济南和太原,一产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高的城市有合肥、西安、石家庄和郑州。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主要反映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只有同步协调调整,经济才能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从下表可以看出,2003年我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60.2,七个城市中高于石家庄、济南、武汉和太原,以上四个城市的偏离度均控制在50.0以内。在就业结构的调整方面,我市处于中下游水平,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的速度趋缓,需引起重视。

(四)从城乡结构看,我市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游

由于济南、合肥和西安三城市未计算城镇化率,可供参考的只有四个城市, 其中我市的城镇化率处于中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唯城镇化率”是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最重要的是保证城镇的人口增长与其基础设施、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协调发展。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建立在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之上,必须为涌入城市的人口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这样的城市化才是一个良性过程。

6

郑州与周边六省会城市工业化进程比较(2003年)

城市

人均生产总值(元)

人均生产总值

(按1998美元计)

地区生产总值(%)

产业从业人员(%)

城镇化率

(%)

产业结构偏离度(%)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15913

1924

4.5

51.9

43.6

34.58

32.58

32.84

57.0

60.2

石家庄

15188

1837

13.6

48.2

38.2

35.19

35.75

29.06

36.4

43.2

 

23658

2861

7.6

43.9

48.5

29.53

30.97

39.50

-

43.9

 

10562

1277

8.5

49.9

41.6

45.19

23.47

31.34

-

73.4

 

21460

2595

5.7

44.6

49.7

20.17

35.06

44.78

100

28.9

西 

13252

1602

5.2

47.5

47.3

36.22

26.94

36.84

-

62.0

 

15873

1919

3.4

51.6

45.0

17.28

33.85

48.87

85.2

35.5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