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7-07-12 00:00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合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才能保持昌盛不衰。随着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上。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实施。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2006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借政策东风,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技术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2006年郑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现状 

据统计,2006年郑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253家,其中:大型企业26家,中型企业227家。在2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93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6.8%

1、科技活动人员大幅增加,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247人,比上年增加3258人,增长20.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398人,占总数的54%,比上年增加1801人。近几年来,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简称R&D人员)呈上升趋势,2006R&D人员有12697人,比上年增加2365人,增长22.9%,这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日益重视,配备的技术创新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2、科技活动投入大幅攀升

  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0.2%。从经费筹集渠道看,企业自筹资金增长明显。全年企业自筹科技经费17.92亿元,比上年的9.86亿元增长81.7%,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84.7%
  从科技经费支出情况看,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24.6亿元,比上年的12.6亿元增长了95.2%,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10.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41.2%,比上年的7.98亿元增长27.1%;新产品开发经费9.13亿元,占支出总额的37.1%,比上年的6.49亿元增长40.7%,新产品开发力度大大加强,结构更趋合理。

3、限额以上科技项目有较大增加

  2006年,郑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开发项目1071项,其中:限额以上(10万元及10万元以上)项目598项,占全部项目的55.8%,比上年的476项增加了122项。限额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323项,比上年的266项增加了57项;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446项,比上年的387项增加了59项。

  二、2006年郑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特点 

  以2006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资料为基础,对科技投入强度及取得成效进行分析,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郑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还不普遍,技术创新深度有限,投入强度不高 

  据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资料显示,在2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为93家,占36.8%;无科技活动的企业160家,占63.2%;只有28.1%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具有创新性的R&D(研究与实验发展)费用支出的企业为66家,占全部企业数的26.1%,有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企业71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数的28.1%。均不过半,由此可见,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还不普遍。 

从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和企业R&D(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强度等指标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低,深度有限。首先,从企业产品创新的新颖度来看,在253家企业中,只有9家企业推出的产品创新属于国际市场新, 从企业产品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来看,在253家企业中,只有29家企业推出的产品创新属于原始创新;59810万元以上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项目26个,占4.3%,来自国外的科技项目为1。全部有科技活动企业的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只有5.8%。这表明企业创新产品的档次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不强。其次,从企业R&D强度(R&D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分析,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R&D投入强度为0.6%。据有关专家及国外一些资料,只有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国外一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这一比例已高达5-10%。我们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从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科技活动全时人员与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之比)看,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共计19247人,其中全时人员8615人,与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67851人之比为2.3%,超不过5%

2、大型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力度和观念强于中型企业 

  在26家大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20家,占全部大型工业企业的76.9%,在227家中型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73家,占全部中型工业企业的32.2% 

首先,从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看,93家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共计19247人。在大型工业企业里,科技活动人员11403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59.3%,其中全时人员5342人,占全部科技活动全时人员的62%。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7844人,其中全时人员3273人,分别占科技活动人员及全时人员的40.8%38%。大型企业平均每个单位拥有科技活动全时人员205人,大型工业企业人员投入强度为2.9%。中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科技活动全时人员只有14人,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为1.8%。大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显然高于中型企业。

  其次,从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看,大型企业强于中型企业。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24.6亿元,其中: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5.6亿元,比上年的8.3亿元增长了87.1%,占全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3.4%,平均每个大型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0.6亿元。中型企业投入9亿元,比上年的4.25亿元增长了111.8%,占全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36.6%,平均每个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投入0.04亿元,低于大型企业0.56亿元。 

  三、企业技术创新确有实效,投入回报显著 

  2006年科技统计年报资料显示,有创新活动(科技活动)的企业(创新企业)与没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无创新企业)相比,经济效益更好。 

1、  从生产效益看,创新企业以极少的单位数量,创造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只占大中型工业企业36.8%93家创新企业2006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71.15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1.61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8.5%,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是无创新企业的3.7倍。创新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98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60.7%,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利润是无创新企业的2.66倍。(具体数字见柱状图)。   


 

 

     2创新企业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就创新企业内部而言,创新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1.35亿元,而无创新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0。创新企业当年申请专利407件,其中发明专利147件,拥有发明专利189件,而无创新企业,全部为0。显然创新企业在市场更有竞争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投入的回报是显著的,企业今后要增强的也恰恰应该是创新意识。为此建议:

1、积极引导大中型企业进行科技开发活动,进一步提高开展科技开发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企业只为36.8%不超过一半。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可以引导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2006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企业资金占84.7%,金融机构贷款占11.2%,政府资金占2.8%,其他资金占1.3%。因此,应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政府投入为导向,其他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进一步提高市财政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二是开辟各种投融资渠道,发展风险投资。金融机构应选准市场前景好、投入回报高的项目,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贷款支持。

3、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能力发展目前,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相当一部分是企业自办的科技机构或自身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完成的。据统计,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限额以上(10万元及10万元以上)项目有598个。其中企业自身完成的项目有433个,占全部项目的72.4%,而与国内高校、独立研究院所、其他企业合作的只有514149个,占8.5%6.9%8.2%,与国外合作的项目更是寥寥无几,仅有3个,占0.5%。说明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必要的高水平、宽领域的横向联合。这种较为封闭的开发方式,势必会造成眼界不宽、研究周期延长、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少等问题,不利于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社会科技成果的应用,严重制约了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托办、联办等多种形式共建技术研发机构补充企业自主创新的力量,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企业创新能力主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对大型骨干企业,政府应通过项目资金和政策,引导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使其成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2006年,我市只有28.1%的企业建立了科技开发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机构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和推动原始创新。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全市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