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2000年至2010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1-11-10 00:00  

 

2000年以来,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大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须看到,潜在的人口增长、就业、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影响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郑州市人口变动趋势
  自2000年以来,郑州市人口总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稳定低增长态势。
  
(一)人口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零时全市总人口为862.6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196.75 万人,每年以 19.68万人的数量、2.6%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速度比前十年高0.8个百分点,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
由于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常住人口总量已从2000年全省18个地市的第5位上升到全省第3位,人口总量仅低于南阳市和周口市。
(二)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状况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34‰,出生人口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1‰,死亡人口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4‰,自然增加人口4.5万人。郑州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连续10年控制在 6‰以下,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0-2010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单位:人、‰年份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19901369653172025.395.8719.022000700123308210.544.985.562001700733254410.424.845.58200260101326228.814.784.03200362194359018.985.183.80200460807313788.664.474.19200564757348439.114.904.21200665750344059.134.784.35200767151332469.204.554.65200869522340229.404.604.80200970040348419.294.404.89201080418352879.344.105.24

(三)人口分布向城镇集中
人口城镇化水平是反映人口城乡分布的重要指标。因工业化进程、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务工,在城镇居住生活的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郑州市城镇人口比重为63.62 %,比2000年提高了8.54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2010年末在城镇居住的人口达到 548.8万人,比2000年增加 182.1万人;乡村人口 313.9万人,仅增加14.9万人。
(四)文化素质提高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科教兴郑”战略,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统计显示,2010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比2000年增加3个,在校研究生16788人,比2000年增加14798人,是2000年的8.4倍;普通高等学校由2000年的20所增加到48所,在校学生64.9万人,比2000年增加53.2万人,是2000年的5.5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27所,在校学生30.3万人,比2000年增加27.2万人,是2000年的9.8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2002年开始连续九年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267人上升为1894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6508人上升为1933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7839人下降为355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6297人下降为16337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8527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60728人,文盲率由 3.69 %下降为2.15%,下降1.54个百分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郑州市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趋向老化。自本世纪初郑州市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这个变化过程在逐步加快。2010年,0-14岁少年儿童1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比2000年下降6.7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比2000年上升0.35个百分点。亦即每10人中就有0.72名老年人。人口再生产向老年型的转变,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落实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口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自然增长得以控制;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大量外来青壮年人口流入,对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也较大。与此相对应,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面临着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六)家庭户规模缩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人口的居住条件得到充分改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家庭户的规模、类型以及结构都在发生变化,逐渐趋向小型化。2010年家庭户规模为3.15人,与2000年比,户规模减少0.35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快速增长使郑州市面临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日见加大。2010年郑州市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6628910人,比2000年增加194.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84%,比2000年提高了6.44个百分点。10年来,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增加,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充分阶段,劳动力供给充分,使经济发展处于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但是也应看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给经济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就业压力。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 2.0 %上升到2010年的2.8%。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郑州市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提供之间将产生矛盾,社会就业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郑州市的资源、能源、环境、城市服务等方面造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二)人口老龄化加快引发社会问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郑州市0-14岁少年儿童占16%,65岁及以上人口占7.16%,老少比为44.8 %,比2000年的29.8%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人口年龄类型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7%以上、老少比在30%以上属于老年人口类型,郑州市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但是人口过渡老化会引起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引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健、精神孤独等社会问题增多。
 (三)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约有流入人口160万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服务了郑州市的经济建设,也给郑州市城市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客观上给流动人口创造了更多的活动范围,流动人口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活动范围较广,其行为方式多样化,活动范围不定性,使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社会监督作用减弱,一些单位、个人只注意个人经济效益,对于危害社会治安状况的情况监管不够,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水平有待加强。
  三、建议
人口问题是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对其核心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都受着人口问题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有关人口问题。
(一)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由于郑州流动人口规模较大,控制人口自然增加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因此,要认真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对计划生育的薄弱环节加强监管,特别是流动人口、城镇无工作单位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加大力度,鼓励引导群众优生少生。
(二)积极发展老年事业
目前,郑州市仍然处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时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期发展经济创造积累财富,尽最大可能为老年人口高峰期的到来做好准备。政府应出台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养老事业的发展,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养老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患于未然,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
(三)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全市产业结构的提升和高素质劳动力的输出。发挥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实现由人口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中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普通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在农村地区,要强化和巩固义务教育,防止辍学退学、新文盲产生,同时要加强高中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水平,降低药品价格,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
(四)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流动人口、劳动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目前,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仅为接受初等教育的劳动者,只能在数量上满足工业化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对现有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劳动者,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素质、对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要统筹解决流动人口、劳动力问题,允许、保护人口在城乡间、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又要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进行合理引导、规范,促使其流动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要积极鼓励、支持一部分农村人口、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定居,又要创造条件和环境吸引一部分农村人口、劳动力留存农村就地转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使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保险政策、社会福利等与户口脱钩,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差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