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畜牧业生产成就辉煌
来源:农调队  时间:2012-09-17 00:00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郑州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十六大”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沿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十六大”以来,郑州市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畜禽存栏数量增加明显,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从畜产品产量看,肉、蛋、奶产量大幅度增加。2011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2万吨、21.5万吨和50.3万吨,比2002年分别增长16.7%42.0%5倍,年均分别增长1.9%4.7%55.6%。肉、蛋、奶产量的持续增长,也反映出了需求量逐步增加,膳食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从畜禽生产情况看,生猪和家禽存栏增加。生猪存栏从2002年的163.5万头增加到2011年的169.7万头,增长3.8%,年均增长0.4%2004年生猪存栏达到了近六十年来的最高值180万头;家禽存栏从2002年的2317.9万只增加到2011年的3241.9万只,增长40%,年均增长4.4%。由于生猪和家禽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绝大份额,生猪和家禽生产的大发展带来了畜牧业生产的大繁荣,也使得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二、畜产品结构日益优化

从品种结构上看,郑州市畜产品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得到优化,呈现出猪、牛、羊、禽协调发展,优势品种不断强化的格局,充分发挥了郑州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生猪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变化,牛羊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奶业发展势头强劲。猪肉比重已从2002年的68.5%下降到2011年的65.6%,下降了2.9个百分点;牛羊禽肉比重从28.7%上升到32.2%,上升了3.5个百分点;禽蛋产量由2002年的15.1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1.5万吨,年均增长4.7%;奶类产量由2002年的8.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0.3万吨,年均增长55.6%。禽蛋和牛奶产量快速增长,改变了郑州畜牧业生产中肉类比重过大,禽蛋和牛奶比重过小的不合理状况,丰富了动物食品的来源,优化了畜产品的供应结构。

奶业的快速发展使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牛奶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水平,提高了生活档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带动了就业。2002年底,郑州市奶牛存栏2.3万头,牛奶产量5.7万吨,人均奶产量12.2公斤。经过十年的发展,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全面启动,郑州市牛奶产量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全市奶牛存栏9.3万头,牛奶产量46.7万吨,人均奶产量为56.8公斤,奶牛规模化饲料率达到83%奶业生产继续保持全省的引领地位,牛奶总产量和人均牛奶产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奶牛年均单产达到6吨,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5;奶业产值14.6亿元,奶牛饲养户数达到5000多户,户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三、畜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

从畜牧业产值来看,产值增加明显,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畜牧业产值达100.2亿元,比2002年增加72.3亿元,增长258.7%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6%,比2002年的33.9提高8.7个百分点。况且这是伴随着种植业、林业、渔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能在与其他产业齐头并进的同时所占比重保持增长态势,也足以表明畜牧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可以说经过十年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优势最明显的产业,已经与传统的种植业几近平分秋色。同时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发展迅速,郑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兽药饲料的生产加工和批发集散地。畜牧业已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在2011年第一产业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31,2002年的295元增加136元,增长46.1%,占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19.6%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经营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十六大”以来,郑州市不断加大对畜牧业规模养殖场(户)支持力度,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使得全市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生猪、家禽和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75%96%83%,分别比2002年提高33个、18个和33个百分点。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户937家、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达到351个、存栏蛋鸡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2436家、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规模养殖场户366家、万只以上标准化养禽场1061个、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场(小区)有86个,生鲜乳收购站91个。全市奶产量和奶牛规模饲养量、奶牛养殖机械化程度居全省首位。

十年来,郑州市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减少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2010年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来,郑州市共有14家畜禽养殖场通过了农业部专家验收并挂牌,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

十六大以来,以畜牧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类畜牧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快速形成,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生猪协会、奶业协会、饲料兽药协会相继成立,成为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全市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14个,占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37%一大批畜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使全市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设施化、生态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三)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截止20115月底,全市专业合作社285家,其中,养猪专业合作社132家,奶牛专业合作社44家,肉牛5家,禽类专业合作社90家,养兔专业合作社4家,养蜂专业合作社7家,孵化专业合作社2家,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饲料协会合作社9家,种草合作社1家,养殖技术培训合作社4家。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社共带动专业养殖场户23097户,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27.36亿元,占2010年牧业产值的35%。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提高畜牧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六大”以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畜牧业已经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大农业中集约化程度较高、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在增加农民农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亮点。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畜牧业生产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