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都市型现代农业统计监测研究
来源:农调队  时间:2012-10-30 00:00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都市型的现代农业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农业的功能也由保障供给向集资源、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方向发展。

为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本课题组在系统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农业的投入产出、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等理论以郑州为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农业和城市发展的数十项具体统计指标按对经济发展贡献大小进行筛选和分类,将国内31个省(直辖市)的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以各项指标的差异性作为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计算方法,并以郑州为实例进行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统计监测验证,验证结果切实可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现代农业的分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与农业关系的集中反映,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促进都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和协调区域整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起到基础支撑重要作用。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当前“三化同步”发展中,要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中也提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从国家战略和区域规划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削弱,而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判断,我国在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至少落后10-15年;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全国平均水平30%,而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水平总体来看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真正的产业链条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从我国目前的统计制度设置看,农业统计偏重于产业产值、产品产量,而能够代表都市的农业发水平,如农业科技水平、组织水平等指标设置较少,在现实中农业统计指标缺乏针对都市农业发展有效监测。为进一步认清农业发展在都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其发展程度,同时找出造成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而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一新兴现代农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建立一套统计监测体系,对我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统计监测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针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统计监测体系,对其发展进行连续监测,对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了解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二,系统准确地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掌握发展特征,明确其发展阶段,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其三,为科研机构提供相关数据,有利于科学总结其发展规律,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指标体系的相关的理论支撑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方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也是传承农业文化的有效载体,也将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不同的学科和管理部门从不同的层面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综述

1.经济地理

以地域分工理论为基础,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核心是城市及其周围根据区位特点,充分利用技术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构建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农业产业类型。

2.经济学

强调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收益,改变农业在城市产业中的“弱质”地位,使农业的投入、产出和收益与第二、三产业持平,从而消除城市与乡村的界线。

3.生态与环境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提出将农业环境保护纳入城市整体发展中,将农业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以达到资源的可持续性。

4.城市经济

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心,综合各种学科,在城市形态上提出从“圈层式扩展”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分散式、组团式”的发展格局,注重有规划的发展城市、乡村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国内学术界关于理论探讨的热潮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的,包括地域特征、空间形态、功能分工、发展水平、生产经营及本质特征等方面来研究和定义,但由于我国地域地貌特征的多样性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其概念定义尚无统一,但研究内容基本比较接近,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①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农业的发展或一种更高级形态;②国外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的描述与我国实际不相匹配,与国际性大都市比较,目前在我国尚未真正形成与城市相匹配的都市农业;③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农业仍应在城郊农业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发展,不可能在城郊地区农业以外重新打造一个都市型农业;④在我国,农业除担负其基本功能外,还迫切需要解决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城市粮食安全与农村耕地总量的确保等。

三、分析及评价方法

(一)投入产出分析及评价方法

1.投入产出特点

现代都市的发展需求决定着都市区域范围内农业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在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和结构安排,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等,都必须优先服从都市的需要,并积极为其服务。都市与农业之间特有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服务城市,依托城市”的特征,而正是都市区范围内农业的这种本质特征,使其相对于传统农业,在投入与产出方面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在投入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都市农业的投入特点主要体现在都市凭借自身物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机械化、良种化、规模化、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发展,随着都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都市区域内农业的这种投入特点将越来越明显。

在产出方面,主要体现在都市相对于传统农业的重新定位上,也就是农业在满足基本的生产功能外,对农业内涵的重新扩展,一方面要求要有更高的投入产出率,另一方面也要具备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

2.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

农业投入产出主要以投入与产出的效用比率来评价投入与产出制约关系。常用的测算方法为CD生产函数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主要从投入劳动的人员数量、技术水平、资金的投入等来评价产出的效能。在此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在实际应用中对该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增加了耕地投入参数,既影响农业产出因素包括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耕地和农业效率四个方面,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Y=ALαKβSγ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L为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K为耕地的投入;S为农业资金的投入;α、β、γ分别为劳动力产出弹性、耕地产出弹性、农业资金产出弹性;A为结构参数。

利用此模型我们对郑州市2000-2011年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见表1),考虑到一般区域性耕地面积变动较小,我们再以农业机械化程度代入模型进行对比测算。以农业总产值做为因变量取对数后分别进行参数估计如下:

1  郑州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年度农业产值(亿元)农业投资(亿元)农业从业人员(万人)耕地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200042.412.9149.6292.08359.52200145.317.4144.9289.91361.28200247.314.1140.0299.60377.51200349.318.0134.5296.50404.47200463.112.8131.7296.00411.12200572.424.1128.6296.60415.22200671.425.1120.5296.60422.97200779.433.0107.0296.70431.65200894.761.7105.2294.40446.482009103.183.2104.7294.28453.652010124.665.5100.7297.51504.342011131.766.698.7294.69521.22

注:2009-2011年耕地面积数据为耕地总面积推算

⑴以农业投资(S)、从业人员(L)和耕地面积(K)为自变量结果:

  线性函数:LnY=10.895+0.084LnS-2.148LnL+0.597LnK

          T检验(0.355)(0.505)(-2.716)(0.121

R2=0.936    F=39.013

      从结果中看,农业投资、从业人员和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t检验结果看,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均不显著。

⑵以农业投资(S)、从业人员(L)和机械总动力(K)为自变量结果:

  线性函数:LnY=-4.917+0.121LnS0.596LnL+1.925LnK

          T检验(-0.764)(2.298)(-0.913)(3.253

R2=0.972    F=93.967

从结果中看,农业劳动力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没有通过t检验,而农业投资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显著,农业机械总动力则高度显著。

从上述计算结果和结合郑州实际可以看出劳动力的增减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大。目前郑州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约240万人,从事农业劳动者占45%左右,其他分别从事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经约5万人,而郑州市农业实际劳动力需求量约在15-2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计算公式: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农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劳动者人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