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研究
来源:农调队  时间:2013-11-08 00:00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也已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新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促使世界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并成为支撑各国农业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正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方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设施农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速度很快。

郑州地区地少人多,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年温差及日温差大,降水少且严重缺水,均是发展设施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而且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地区,交通便利,信息畅捷,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的保证。主观上,郑州市农业发展一直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工作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构建高新技术型、集约化、市场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为目标。要实现此目标,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农业是重要途径。

一、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一)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以20世纪50年代出现初级的玻璃温室生产算起,距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起步早、基础好,技术较为成熟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市设施农业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批先进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种植作物种类、品种不断得到丰富,生产产量、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市设施农业总体布局趋于合理,多数地区在发展中体现了以节能为中心、低投入和高产出的特色,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设施类型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作物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产量不断提高,不仅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郑州市设施农业的类型、规模和分布

1、温棚类型

郑州市各县(市、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农户经济实力、栽培品种等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具有不同功能、造价的设施结构类型。主要包括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以及中小拱棚等。其中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日光温室采用机械构建厚土墙体,采光和保温性能好,节能效果明显,一年四季均可生产,适宜电动卷帘、微灌、气肥增施和小型机械作业,是越冬生产的主要温室类型。根据建筑材质可分为纯土、砖土混合和纯砖三种,每栋占地约1.9亩(棚内面积0.72亩),造价分别在4-6万、8万、10-11万不等。2012年底我市建有大中小棚12.4万亩,主要用于蔬菜、花卉、果品的种植。塑料大棚一般比露地生产可提早或延后一个月左右,起到春提早、秋延后的作用,每栋棚内占地1.5-1.8亩,造价5000-8000元不等。

2、设施品种及规模

目前,郑州市设施生产作物种类和全国同样,主要是蔬菜生产。截止2012年底,郑州市设施蔬菜生产面积12万亩(西甜瓜、草莓计入蔬菜范畴),占全市设施生产面积的98%,其中包括西瓜、蔬菜轮作面积2.8万余亩,西瓜与非园艺作物轮作面积1万余亩。蔬菜生产主要以番茄、黄瓜为主,另有部分芹菜等叶菜类蔬菜和草莓等生产。

截止2012年底,全市菜田总面积88.5万亩,其中常年菜田面积31.9万亩,季节性菜田56.6万亩;在31.9万亩常年菜田面积中,设施合计面积1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1万亩,大中棚面积8.3万亩,小棚面积4.1万亩。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6.2万亩,总产量283.8万吨。2012年全市人口约886万人,按280万吨计算,人均日蔬菜占有量1.73斤,按照全国人均日蔬菜占有量2.52斤计算蔬菜自给率,郑州市蔬菜自给率为68.7%。我市蔬菜季节性供应差异较大,其中,14月份主要依靠外地调入蔬菜供应市场。

3、分布地区

郑州市蔬菜产区主要分布在中牟县、荥阳市、新郑市和惠济区,基本形成了以中牟大蒜、荥阳广武大葱、新郑节水莲藕、惠济时令绿叶菜、荥阳和惠济的早春菜豆、中牟和荥阳的反季节设施蔬菜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优质、安全、生态的蔬菜生产大幅提高。“新郑莲藕”、“登封芥菜”、“中牟大蒜”、“广武大葱”4个地理标志保护登记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农业部每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郑州市蔬菜监测合格率稳居全国前列。2000年以来,我市设施花卉、水果生产面积有所扩大,主要集中在中牟、新郑等地,种植种类有西瓜、草莓、葡萄、桃、樱桃、杏等;全市设施花卉生产面积800余亩,主要集中在金水、新郑、管城、惠济等地,主要用于鲜切花、兰花生产和少部分观叶植物生产。

(三)郑州市设施农业的经营模式产出和效益

1、生产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正在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格局正在显现。截止2012年底,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256家,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达21.7万吨,成员数达15261户。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创办产品专营店等多种直销模式,双汇、华润万家、北京华联分别与中牟黄灌蔬菜专业合作社、登封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惠济区旭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惠济区大河九龙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将产品直接进入丹尼斯等大型超市销售,并在市内建立50家产品直营店。蔬菜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天邦、绿园、瑞丰等种植型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的发展;蔬菜加工型龙头企业8家,主要以大蒜、芥丝、脱水蔬菜等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

2、产出和效益

据典型调查资料显示:设施大棚蔬菜每亩效益(扣除支出后)5700元左右,是一般露地蔬菜的3-5倍。水果设施种植每亩产值也在万元以上。按50棚长为1亩折算(实际生产面积约为350平方米),2011-2012年度日光温室平均亩产量8119公斤,平均亩产值2.4万元,扣除平均亩投入生产成本5338元(其中:种子750元,底肥931元,追肥1085元,农药335元,棚膜672元,地膜76元,草帘子1046元,绳子146元,水电费153元,其它145元),平均亩纯收入为1.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46,即每投入1元钱可产生纯收益3.46元。

3、品牌建设

截止2012年底,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58个,绿色食品44个,有机食品14个,地理标志4个。全市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0个,面积达到65.3万亩,占常年性蔬菜面积的82%。全面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市已有66个乡镇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另有11个乡镇正在建设,已建成和在建乡镇占全市涉农乡镇的70%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信息监控点50个,覆盖全市主要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配送中心。“新郑莲藕”、“登封芥菜”、“中牟大蒜”、“广武大葱”4个地理标志保护登记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农业部每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我市蔬菜监测合格率稳居全国前列。

二、设施农业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设施农业具有节水、聚能、高产、高效、稳定、便利的特点,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易被广大农民接受,适应现阶段我市农村发展实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丰富我市淡季农产品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设施农业栽培中广泛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等10多项无公害栽培技术,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延伸。基本实现了全年生产,均衡供应。目前,全市以西瓜、草莓和番茄、黄瓜、辣椒为主导的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 24万吨,90%以上的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多数设施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截止2012年底,全市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58个,绿色食品44个,有机食品14个,全市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40个。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瓜果、花卉和菌类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瓜菜、花卉和园艺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牟草莓的主要栽培形式为露地,近十几年来开始由传统露地栽培进入保护地栽培,主要作型从简单的地膜覆盖、小拱棚、中拱棚、大拱棚到金属材料组装的塑料大棚、竹木或钢筋骨架的日光温室。近些年,中牟县以日光温室及中大拱棚为主,草莓生产呈现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草莓的无土栽培完成了实验阶段,正逐步应用在生产上,随着科技含量的进一步加大,草莓生产庭院化、园林化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

以蔬菜瓜果、花卉园艺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必将大大改善农业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种植结构,丰富种植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以中牟草莓为例,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中牟县草莓生产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公司、农庄、农户合作社层出不穷,草莓生产的产业链不断加长,商业化管理模式运用广泛,知识型科技农业模式逐步完善,投入产出比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型农业逐步成型,环境优良性进一步加强,科学种植循环经济等现代农业观念得以推广,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草莓观赏及盆景等庭院经济逐步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精品化高端农产品如新鲜袋装草莓等产品日益丰富,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性获得长足进步,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前景广阔,草莓产业对新农村环境建设促进显著,可谓小草莓成就了大产业,社会效益巨大。

(三)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花卉种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中牟草莓一年两熟,可以反季节上市。种植基地9月播种,大棚生长到11月底即可挂果,首季上市时间从每年元旦到春节,再次上市为次年45月,6月结束生长。通过保护地栽培草莓,合理安排茬口种植蔬菜模式的种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草莓单产3040%以上,同时可以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劳动生产产出。在9月中旬~10月初定植草莓,元月份草莓开始成熟,3月上旬在草莓畦埂上定植蕃茄等蔬菜,5月份草莓收获结束,6月份蕃茄等蔬菜开始上市,8月底结束,土地休闲12个月,进行人工培肥地力后,再进行翌年的生产循环。

(四)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村队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再以中牟草莓为例,在实际中采用了科学种田,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草莓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技术上,通过高垄栽培、膜下滴灌、土壤熏蒸、科学施肥,依靠预测预报进行病虫害防治;管理上,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严禁人工激素授粉,可以做到完全采用蜜蜂传粉,统一采用无污染深井水浇灌,从而保证了生产的草莓无污染、无公害。

三、郑州地区设施农业的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郑州地区设施农业的模式特点

1、设施农业发展的模式

2009年起,我市启动实施了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提出“以设施农业建设为突破口,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公司化(合作社)运作为载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自工程实施以来,全市新建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由2009年的11.5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14.5万亩。并在中牟、新郑、新密、惠济、巩义、登封等县(市、区),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如中牟县狼城岗镇天邦公司、韩寺镇马家村、姚家镇春峰果蔬合作社、小胡瓜菜合作社、弘亿国际农业公司;新郑市建华公司、翠绿公司、绿科公司、正兴公司;新密市洧丰公司;惠济区苑林农业公司、金地人家;巩义市鑫地公司、凯鑫公司;登封市嵩皇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

2、设施发展的特点及成效

1)设施建设特点

2012年底,在郑州市14.5万亩设施农业中,有连栋智能温室(可通过机械设备进行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的有效控制的温室)50万平方米,以生产蝴蝶兰、大花蕙兰等高档花卉为主;有日光温室2万亩、塑料大棚4万亩、中小拱棚9万亩左右,以生产反季节蔬菜生产为主,部分温室、大棚用作提早上市的西瓜、草莓生产。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品种主要以供应早春和冬季的番茄、黄瓜、芹菜、西葫芦等品种为主。以蔬菜生产为例,日光温室年均亩产量15吨左右,产值45万元,塑料大棚年均亩产量10吨左右,产值23万元左右,中小拱棚均亩产量8吨左右,产值1.5万元左右。

2)设施建设成效

20112012两年共收集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上报文本260个,申报项目投资总额44.6亿元,拟申请贷款及政府补贴20多亿元。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下一步发展储备了项目。

我市现行扶持政策引导设施农业集中规模发展,根据集中连片优先发展的原则,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通过到企业承包温室或出外打工增加收入。

(二)郑州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将向着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设施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农业效益,转变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富民工程。

四、影响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历史,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市各地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增加资金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和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现已基本形成了城市近郊科技型、城镇近郊普及型的设施农业产业群,且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设施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市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推广设施农业,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使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经营水平越来越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设施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设施农业的产品品种逐年增多,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各地成功经验丰富。

但对照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还很不够大,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农民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着布局分散、多头管理、规模化不足、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设资金投入不充分等问题。

现阶段,形成对我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不利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年菜田面积小,单产水平低

一是随着郑州市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近郊常年菜田锐减。截止2012年底,全市常年菜田面积只有31.9万亩,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其中,市内六区常年菜田面积由2000年的20万亩减少到2010年的9.4万亩,减少53.2%。二是蔬菜平均单产较低。我市蔬菜单产为2218.3公斤/亩,低于河南省2487.5公斤/亩的平均水平,生产规模和总产水平在全省18个地市排名第8位。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大路菜多、精细菜少

据统计,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6万亩,其中:葱蒜类36.3万亩,占30.4%,叶菜类(含白菜、包菜)28.96万亩,占24.2%,萝卜、薯芋类、水生和其他蔬菜34.2万亩,占28.6%,而人们日常消费量较大的黄瓜、番茄等瓜类、茄果类蔬菜只有20万亩,仅占全年播种面积的16.7%,远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三)设施蔬菜规模小,反季节蔬菜供应少

2012年全市日光温室、塑料大、中、小棚等设施蔬菜的生产面积只有1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1万亩,占当年全市菜田面积的2.4%;大中棚8.3万亩,占当年全市菜田面积的9.4%,二者相加所占比重也只有11.8%,而在山东寿光等蔬菜主产区,温室、大棚生产面积已占其菜田面积的50%以上。由于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小,反季节鲜细嫩蔬菜的产量仅占全年蔬菜总产的13 %左右,冬春反季节蔬菜供应能力明显不足。

(四)蔬菜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市蔬菜生产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这不仅严重阻碍着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在与大市场的对接过程中,菜农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这也是菜贱伤农、菜贵农民也得不到实惠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蔬菜加工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蔬菜加工企业少、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一是加工率低,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少;二是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五、郑州市推进设施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确立发展目标,推动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以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园和集约化育苗点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蔬菜主导产业聚集区,形成从基地建设、聚集发展、规模生产到企业化经营、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16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40万亩,年蔬菜总产量达340万吨,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17万亩,设施蔬菜产量达16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47%以上。根据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和建设目标,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并作为县(市、区)长的责任目标进行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发展。一是制定奖励办法,对发展现代高效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农业进行奖励;二是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从事设施蔬菜建设需要银行贷款的项目资金,由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申报,财政部门实行财政全额贴息;三是设施农业建设要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优先支持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建设设施农业,形成聚集发展,扎实推进蔬菜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四是加大新菜田开发力度,加强对常年菜田的保护,建立菜地占补平衡机制,实行占一补一;积极开发新菜田,建设标准化菜田,进一步扩大菜田面积,提高蔬菜基地的生产水平和产出能力,使菜田基础设施达到水电路渠建设配套齐全。

(三)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推进蔬菜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和现代化生产,完善蔬菜产品生产记录、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质量追溯、包装标识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检验检测全覆盖、监督管理全方位的“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对生产基地实行追溯管理。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促进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推进我市蔬菜品种结构调整,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营销

积极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推进农超对接,开展农贸对接。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主要生产基地和主要批发市场的“菜篮子”产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定期收集发布“菜篮子”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增强调控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制定奖补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创建品牌,大力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促进我市农产品市场营销。

(五)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覆盖蔬菜主产区主要生产基地和主要批发市场的“菜篮子”产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定期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蔬菜产品的生产、供求、质量、价格和新品种、新技术等信息,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服务,促进供需信息对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增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建议省厅制定并完善市场信息采集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平台,实现省内各省辖市农业市场信息有效对接;同时建立稳定的市场信息工作队伍,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部门市场信息分析预测水平。

(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蔬菜管理水平

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促进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推进我市蔬菜品种结构调整,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是大力开展蔬菜高产创建工作,通过高产创建,强化蔬菜综合栽培技术集成,提高全市蔬菜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二是针对目前我市普遍存在的菜农技术水平偏低的情况,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对菜农生产技术的培训工作,加快蔬菜新品种推广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培养一大批高素质蔬菜种植实用人才,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菜水平。三是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和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要与大专院校和蔬菜科研推广机构建立技术依托关系,确保生产发展和技术服务双到位。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