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十一五”期间管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述
来源:管城回族区  时间:2011-01-04 00:00  

“十一五”期间,管城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改善社会民生,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如期实现,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5亿元,是200587亿元的 2.2倍,年均增长17.6%。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是20054.1亿元的3.17倍,年均增长26.0%。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45.253.8调整到20100.4640.045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95.4亿元,是“十五”101.1亿元的3.9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7.8亿元,是200574.8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分别达到17142元和11231元,比2005年增加了7326元和5127元,年均增长11.8%12.2%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和平稳发展态势,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更加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成规模,花楼现代农业科技园和潮湖生态农业观光园建成并投入运营,2008年花楼现代农业科技园被评为“市级带动能力强示范农业龙头企业”,现已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河南省高档玫瑰鲜切花、食用菌产业化项目示范区;潮湖生态农业观光园被确定为“市级森林公园”。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全区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9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9.7亿元,出口创汇550万美元,带动省内外农户4.3万户。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新建绿色通道20公里,完成村镇绿化工程1000亩。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完善。五年来共解决49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完成8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村镇体系规划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日趋合理,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工业经济得到持续增长。金岱工业园区建设已成规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三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已经形成,截止2010年底,已开工入驻企业42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8亿元,完成利税1.5亿元,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聚集区”。宇通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已形成年产3万台客车整车、5万台客车底盘、4000台各类工程机械的生产能力,园内拥有行业内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认定的首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并建成行业内唯一的客车实验中心,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条件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并被国家定为“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河南雅宝家具、中州电器、一德电器等一批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九冶重工、郑州日报社印务发行中心、经纬管桩等工业企业也已开工生产,极大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64.7亿元,是2005年的33.2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3%

四、商贸服务业日益繁荣

“十一五”期间,全区坚持以发展楼宇(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经济、物流经济和专业市场经济为重点,以构建紫荆商圈、临火车站商圈、郑汴商圈、航东商圈和金三角商圈为抓手,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区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发展迅速,辖区各类商务楼达到45座,入驻企业1400家。特色街区经济稳步推进,郑汴路中博精品家具一条街、国香茶城茶文化特色街和商都路五洲玻璃一条街三条街区成为郑州市政府首批命名的特色街区。物流经济不断壮大,中博物流港、金马物流园、益隆钢材物流中心等物流企业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全区物流企业占到全省物流业的三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拥有4A级国家级物流企业3家(河南交运集团、豫鑫、长通),占全省的四分之三。专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38家,形成了以服装、家电、家具、建材、汽配为主的专业市场群区,市场辐射中部六省及周边40多个地市,裕丰厨具一期项目建成开业,金城街标准化菜市场被市政府确定为郑州市首批2个试点市场之一。“五大商圈”建设步伐加快。紫荆商圈集聚效应明显,裕鸿国际广场完工并与香港新世界集团签约,临火车站商圈和金三角商圈建设稳步推进,航东商圈和郑汴商圈商业氛围日益浓厚,辐射带动效益不断增强。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5.8亿元,比2005年的46.8亿元增长1.47倍,年均增长19.8%,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59.05%

五、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五年来,全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拓展招商渠道,对外开放工作再上新台阶。与韩国青松郡建立友好关系,开创了对外经贸交流的新局面。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实施定点招商、节会招商,积极参加南下北上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中部首届电动车产业交易会等各类经贸洽谈会。签约中石油郑州油库扩建等一批上亿元的大项目,管城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0年新增境内域外资金57.4亿元,比2005年的12.4亿元增长3.63倍,年均增长35.86%;实际利用外资10515万美元,比2005年的304万美元增长33.59倍,年均增长37.9%

六、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五年来,全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不断加强,营造了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始终把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精简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切实把服务窗口前移,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奉献日”活动,将服务贯穿到经济发展环境的全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投诉机制,坚决维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实施方案》,集中打击扰乱企业经营的行为,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升级改造,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城区知名度和投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七、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城区工作理念,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区环境明显优化,城区品位显著提升。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裕鸿商业广场拆迁项目、新天地二期拆迁工作、轨道交通一号线市体育馆站管城区域的拆迁工作和商城遗址公园一期项目拆迁工作全部完成,紫光、紫楠、商城鑫苑等安置小区实现入住。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已有15个村(组)获批实施城中村改造,刘南岗、芦邢庄、七里河和弓庄开工建设,陇海村、安徐庄、西堡拆迁任务基本完成。城市管理力度持续加大。坚持以“六项治理”为重点,积极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树立了陇东三社区、商城路社区等一批社区改造样板,实现高标准和精细化管理。出入市口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先后对南三环、郑平路、郑新路等道路进行整治,东南出入市口形象大为改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率先在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五年来,新建游园12个,创建市级园林单位、园林小区23个,改建成观花游园13个,城区宜居程度明显提升。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全区教育事业已形成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发展均衡的良好局面。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500元和300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来共招聘368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教学骨干充实我区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新建中小学10所,改扩建中小学16所,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共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03,专利申请量969,全社会研发投入6.74亿元,技术交易额4.91亿元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6亿元(不含宇通客车),是20058.1亿元的1.97,年均增长14.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突破1.8%,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郑州市综合纳税服务管理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在河南航天金穗有限公司建成;宏展实业省市饲料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项目硕果累累;航天金穗、一德电气等产值超亿元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步伐显著加快。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新建圃田乡卫生院、南曹乡卫生院和十八里河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扎实推进,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稳步推进,实行“片医”负责制,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民参合率达到97%。传染病防治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全区公共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化旅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建市级示范性乡(镇)、街道办综合文化站4、市级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农村文化大院29、农家书屋20,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八里河村文化大院被评为“省级示范文化大院”。2008年区文化馆、图书馆建成开馆,结束全区没有图书馆的历史。成功举办“国际旅小姐走进国香茶城”活动,世纪欢乐园、城隍庙—文庙分别通过4A3A级景区复核验收,剪纸、泥塑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大基本国策有效落实。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五年来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2007年,我区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活动,圆满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国土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第一次污染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年降低,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低保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加大回族敬老院建设力度升级改造南曹乡、十八里河镇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100%

民族宗教事业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着力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帮困、扶贫开发和服务工作,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更加巩固,被评为“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和谐管城”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监察、信访、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扎实开展,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